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劳伦斯一生的创作都在书写女性以及与女性相关联的主题,然而舆论对劳伦斯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甚至是有失公允的。本文通过对劳伦斯《自信的女人和温驯的男人》一文的文本解读,分析了劳伦斯对女权运动的理性思考,探讨了劳伦斯女权意识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文章拟从翻译的时代背景、劳伦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及关于劳伦斯评传性作品的翻译等角度,较为全面地综述劳伦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劳伦斯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统治型男性气质在劳伦斯小说中屡见不鲜,通过探究劳伦斯两篇短篇小说中的男性气质,探索劳伦斯作品中统治型男性气质的成因和变化,希望能为研究劳伦斯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浅析D.H.劳伦斯的自然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劳伦斯自然观的内容,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着重就劳伦斯的三部小说《白孔雀》,《虹》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分析,展示劳伦斯自然观,从而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说,劳伦斯相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活生生的联系,提倡两者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5.
D.H.劳伦斯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致力于探索人类心灵的无意识领域,强调性欲在人本性中的作用.本文探讨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学说的承继关系,指出劳伦斯的一些见解虽受惠于弗洛伊德,但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家,他的思想远比弗洛伊德的激进.  相似文献   

6.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是典型的"劳伦斯式小说",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涵盖了劳伦斯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救世主题、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探索、多样化的叙述技巧、独一无二的语体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等.  相似文献   

7.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是典型的“劳伦斯式小说”,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涵盖了劳伦斯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救世主题、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探索、多样化的叙述技巧、独一无二的语体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等。  相似文献   

8.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杰出的意象派诗人。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的内心感受,解读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特点,探究劳伦斯的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20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现代英国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劳伦斯早期、中期和晚期典型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介,概括了劳伦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和手法,展示了劳伦斯诗歌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态解读下的劳伦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的两极关系理论,虽然在现实操作上有一定的悖反和局限,但它代表着劳伦斯对于人类精神生态超前的探索.以劳伦斯的最后一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范本,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在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后.人的自然本性逐渐消失和萎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化.把劳伦斯的男女两性关系放到生态视界中解读,不仅符合劳伦斯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一贯主题,更能接近其自然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现代性"祛魅"过程中的一大贡献,由此揭开了儿童文学的迅速发展。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也出现了种种"复魅"的迷失。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主要贡献还在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儿童视角丰富了小说叙事视角,虽然存在着视角运用的越界,却给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14.
"自反"是贝克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围绕"自反"概念,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在"个体化"和"风险社会"两个维度中系统地展开。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一种时代特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Initi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began following the successive publication of Chairman Mao's speech "Reform Our Study" in May 1941;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August of the same year; the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on Yenan Cadre Schools" in December; Chairman Mao's speeches "Rectify Study Style, Party Style, and Literary Style" and "Oppose Stereotyped Party Writing"; a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on the Education of Cadres in Service" the following February.  相似文献   

16.
杂文意指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元语言“话语系统中所作的“解释“进行“再解释“,以探察“元语言“话语系统中存在的矛盾性痕迹与消解性缝隙,实现对“元语言“话语系统的解构,并作出有利于“新元语言“话语系统的阐释,由此展开“新元语言“话语系统的建构.“对解释进行解释“,更全面真实地描述了杂文意指的整个实现过程,可以充当杂文的一种意指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职业伦理由教师职业伦理关系、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个人德性和教师职业伦理秩序四个要素组成,四者息息相关。随着教师职业伦理历史演变至后现代社会,他律时期统一的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开始减弱,道德环境变得宽松,道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多极化开始出现,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从"教师主宰"走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职业规范从他律时期的"服从"走向自律时期的"主动构建",教师个人德性走向伦理反省与自明,教师职业伦理秩序从"规则中心"走向"关怀中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展开论述,并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文中还提出了对于"素质教育"的涵义的独到见解。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一般能力",而人的"才能"则是人的"特殊能力",一个人的"素质"由"本能"与"智能"构成,本能应该是先天的生物性能力,智能则是由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