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语翻译在《蒹葭》两英译本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霞 《科教文汇》2009,(21):253-253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原诗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中国文化,深刻了解原诗意境。本文旨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的《蒹葭》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欣赏其优美的译文同时,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糊语翻译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式,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3.
黄婧  李仕俊 《科教文汇》2010,(31):130-131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歌翻译与美关系密切,译文能否传递原诗的美成为判断译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切入,赏析不同译者如何处理诗中的美学特征,以及原诗中"动"、"静"相衬的特色。对不同译文的赏析发现,音美、形美、意美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是丰满译文的主要条件,其中又以意境的再现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译介学着手,以《三体》英译本为依托,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结合在西方科幻文学界的译介效果,剖析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评析译者主体性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认为,译者基于对源语及目的语文化的精准把握,参照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本人生活经验,凭借扎实双语功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提供了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广而传播的优秀译文,助力《三体》成为震撼西方科幻文学的中国作品,一举斩获多个奖项和提名。  相似文献   

5.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朱艳宁  张敏 《科教文汇》2008,(17):92-92
口语的特点之一是模糊语的大量使用,模糊语的巧用可以大大提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由于口语的瞬时性和及时性,口语中模糊语对译者而言,在瞬时内译出是极大的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交际法原则下口译的三个环节与模糊语的处理。并提出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口语的特点之一是模糊语的大量使用,模糊语的巧用可以大大提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由于口语的瞬时性和及时性,口语中模糊语对译者而言,在瞬时内译出是极大的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交际法原则下口译的三个环节与模糊语的处理,并提出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越剑所著的《河里的石头滚上坡》一书讲述了贵州屯堡住宅、建筑师和村庄布局。这本书不仅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屯堡文化,而且丰富了跨文化交流。翻译过程中的语境是译者在使用目的语解释源语言文化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语境也会随之变化。深入研究《河里的石头滚上坡》的英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一、物理世界的顺应(一)时间参照对于时间参照,Verschueren认为必须要区分三个基本时间参数,即事件时间、话语时间、指称时间。在翻译时间指称时,译者必须同时考虑原文和译入语的文化因素。此外,译者还应该考虑到时间滞后、源文本创作时间、翻译时间及目标语阅读译文时间。  相似文献   

12.
戏剧译本的对象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而且还包括导演、演员与观众。译者在翻译中应时刻注意译本的可演出性。在处理剧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比较《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孙正峰 《内江科技》2008,29(5):23-24
作为语际交际的翻译以译者为主体先后分别涉及了原语和译语两个语内交际过程。译者怎样保证成功地实现翻译的语际交际功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什么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过程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肖婷 《科教文汇》2009,(22):247-247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选择性地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和选择”为哲学理据,建构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通过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指出在翻译文化信息蕴涵丰富的作品时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斐  詹全旺 《科教文汇》2013,(19):131-133
《乡愁》是一首体现了意境美和余光中内心的爱国思乡的诗歌。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将原诗和三种译文看作不同的语篇,分别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及物性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不同译本的得失,并检验了及物性理论在诗歌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彭翠 《科教文汇》2012,(5):134-135
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该如何处理汉语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呢?本文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翻译,提出了一些方法.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才能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7.
翻译能力是语言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它体现着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科技语篇是实现信息沟通、传播、扩散、交流、交锋、综合、融汇的文字工具和载体。科技语篇的范围涉及自然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信息数量非常丰富,种类又十分繁杂。毋庸置疑,译者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是科技语篇翻译过程中的瓶颈;然而译者翻译策略的改进会极大提升突破这一瓶颈的速度。科技语篇翻译中的连贯现象和名词化现象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宋乔 《科教文汇》2013,(20):95-95,116
文化缺省的存在给译者带来诸多困难,译者在处理该问题时常会用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补偿策略。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屡见不鲜。在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中,运用多种翻译补偿策略为译者提供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19.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何芳 《科教文汇》2012,(23):133-134
本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