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年春天我到北京出席《农民日报》召开的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会间听了一堂新闻研究所的学者讲课.收益匪浅。他在谈到新闻写作过程中要讲究“平衡意识”(或叫做平衡艺术),现在追忆起来.觉得这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对我们通讯员来讲更显得重要。过去,由于记者、通讯员沿用传统单一的因果关系模式.无论写表扬批评稿时都是“一头冲”,说好就“一好百好”.说丑就“臭不可闻”.因此,读者感到无法接受。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缺少一种“平衡意识”.那位学者举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南京某大学有对夫妇主动申请到西藏去帮…  相似文献   

2.
话题新闻.是编者设置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各抒己见的新型新闻形式。它改编者的“一言堂”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平等对话的“群言堂”,适用现代读者既看新闻又评新闻的心理需求,在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4.
最近收到本刊读者王振鸣同志的来信,指出我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据资料过于陈旧,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把刊物办好!特辟“读者、作者和编者”专栏把来信发表,这对作者、编者和读者都有好处。希望读者、作者多多来信,提出批评或改进意见,共同把这个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4期《新闻战线》刊登了楠客的文章《要带“责”批评》,提出记者要带着高度责任感去写批评稿,这个看法我完全赞成。楠文还说,“你放了老虎打老鼠,‘舆论’实际上是不以为然的。”不要放掉老虎,我也深以为然。我想饶舌的是,打老虎固然不易,打老鼠的记者们,也是很  相似文献   

6.
2月12日《工人日报·新闻周末》在报眼这一显著位置刊出《答谢与自省》一文,就一名读者的质问,向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进行深刻的自省。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1月22日该报的《新闻周末》刊载了一篇题为《“春运”发起总动员》的头条报道,向读者发送了有关部门作出的“高效、快捷、方便”的承诺信息,而实际状况大不如人意,乘客买票依然困难,票贩子依然十分活跃,从而引起不少读者的不满,并向该报提出批评,其中北京一读者愤怒地质问:“买票的困难情况,比哪一年都严重。这就是你们说的“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吗?” 按…  相似文献   

7.
李丹 《青年记者》2006,(6):40-41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但是,这种社会心理和意见的“表露”往往得靠媒体这一桥梁来实现。正是舆论和媒体的这种契合关系,使得舆论不得不借助媒体的翅膀来飞翔。在某种程度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舆论监督已经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体。据此,新闻评论对舆论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值得分析和探讨。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基础由于人类思考的天性,内在的评价事物的心理需要,还有对民主政治的舆论监督的需要,使得新闻评论这种基本新闻…  相似文献   

8.
有各种监督意识,本篇论述的监督意识,是专指新闻舆论监督意识。何谓“舆论”?通常认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新闻舆...  相似文献   

9.
六百万份里其实没藏多少故事。新年伊始,新华社大院里贴出喜报一张:《半月谈》系列刊物发行量已达626万。其中《半月谈》416万,《半月谈内部版》150万,《时事报告》60万于是,好象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阵涟漪,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不光新华社内,许多同行、读者、通讯员或者是与《半月谈》毫无瓜葛的人听了,也啧啧称奇。这《半月谈》嗨,这《半月谈》……  相似文献   

10.
在每期的《新闻知识》上,都能看到“读者·作者·编者”和“评刊员之窗”这两个栏目,我觉得,贵刊这两个栏目办得好,它对于读者、作者和编者均有好处。好处之一,读者的心声能够得到反映。一个刊物办得怎么样,广大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而读者的心声能否得到反映,则取决于编者的编辑思想如何。《新闻知识》的编者存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2.
今年第4期《新闻战线》刊登了楠客的文章《要带“责”批评》,提出记者要带着高度责任感去写批评稿,这个看法我完全赞成。楠文还说,“你放了老虎打老鼠,‘舆论’实际上是不以为然的。”不要放掉老虎,我也深以为然。我想饶舌的是,打老虎固然不易,打老鼠的记者们,也是很有难言之处的呢。新闻界同仁们对老虎与老鼠的含义,是再  相似文献   

13.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创刊15周年庆典,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 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半月谈》这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上,其评论“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 《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什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褒扬,著名评论家李峰也给亮了高分。  相似文献   

14.
《喀什日报》1985年7月23日头版《喀什之窗》专栏刊载杨爱君献血救产妇的新闻。报纸发行后,伽师县城一片哗然。已死去两月之久的产妇,报上居然说她“得救”了,产妇的亲属见报后,复又悲痛欲绝。当地读者立即来信提出批评。那么,产妇是怎样死而“复生”的呢?原来原稿中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产妇是否得救,编辑想当然加上“产妇得救了”五字,造成了影响很坏的事实错误。这是一起深刻的教训!我们认为编者、作者都应从中吸取教训。错误的产生,编辑负有直接责任。编辑错就错在信笔加上“产妇得救了”五个字。尊重原稿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原则。原稿上没有的事实,编者不能搞逻辑推理,凭想当然往上添加。遇到原稿事实不清楚时,应当打电话或写信去问一下,不弄清楚就不能刊用。这是编辑工作方面的教训。作者有没有责任呢?我们认为作者也有责任。作者的责任在于没有把产妇是否得救写清楚。首先,在约三百字的原稿里,作者共用了三个“救”  相似文献   

15.
孟彦 《军事记者》2005,(8):12-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凡是违背实事或与事实有出入的报道,都可以称之为虚假新闻。它大体可分以下几类:无中生有,事件主体原本不存在,完全凭想象杜撰、编造、臆测;颠倒黑白,“挂着羊头卖狗肉”,把正的说成负的、好的说成坏的;夸大其辞,“扯大旗当虎皮”。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注水”、放大、拔高,把芝麻说成西瓜;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出版的《报纸体裁》一书指出:“作为新闻核心的基本事实不能只靠它本身来说话,它应当有一定背景,应当有别的补充事实来说明主要事件,指明其意义。”正确地使用新闻背景材料,可以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政治倾向,加深读者印象。新闻报道中一般不能由记者站出来说话,而是通过精心选择的事实来表达记者的意见,至于新闻事实能否把记者想说的话恰到好处地说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材料的运  相似文献   

17.
4月24日经济日报头版《审稿引起的讨论》这篇新闻,取材于审稿现场,题材新颖,颇有回味。送审稿是一篇反映“河南省各行政单位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开支会议费100万元以上,占全年会议费指标的三分之一”的批评稿、报忧稿。给省领导报忧,面对面提出批评,还要付诸报端,与一般送审稿不同了。当记者“请副省长胡悌云审稿”时,稿子的命运将会怎样?不能不使人担心。记者巧妙地写到:  相似文献   

18.
喻乐 《传媒》2003,(11):32-35
“也许学院派或者纯正新闻科学的推崇者并不赞成我的观点,但我始终认为像《计算机世界》报这样的产业类媒体,应当以推动产业发展为宗旨,在通过舆论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商业价值。从报社的经营角度说应当以客户为中心,与IT厂商建立客户合作伙伴关系;而从媒体的内容角度说应当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实用信息。同时将报纸作为平台,延伸出相关服务,开掘产业资源,赢得快速发展。”——刘九如  相似文献   

19.
近据报载,湖南株洲《新闻图片报》刊登一则启事:“《新闻图片报》采取‘读者参与’的办报方针,因为每一位读者都是编者的知音。凡发现本报的错别字并最先报告编辑部的读者,每次可得奖金100元,并在本报公布获奖者姓名。”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这次《南京日报》的“奥运特刊”负责编辑读者和观众参与的第27届奥运会“奥运点评”和“网友笔会”等栏目,出人意料地得到许多体育迷对此次CCTV赴悉尼转播的主持人和采访记者“炮轰般”的批评意见,笔者记录在案,感到对新闻采访实践很有意义。 其一,采访前一定要有充分准备 应当说,最先引起观众和读者反感、并发展为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