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赋予香草的人格化特征确立了香草在中国古代人格符号的特殊内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从文化人格到政治人格的整体人格建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人格化的文化,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是文化化的人格。中国古代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哺育和铸造出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特征又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人格化的文化,文化化的人格,以及两者的有机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中华儿女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人格养成教育中的优秀遗产,同时以更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和人格特征,以铸成新的中华民族魂,展示更新的人格风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的思想、主张创造性学习思想、倡导终身学习思想、重视社会教育的思想这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予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武。在先泰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武得以确立。魏哥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对圣人人格作了玄学化的阐释,理想人格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哲学家赋予了圣人人格更为丰富的内涵,理想人格发展到了顶峰。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内在人格完善和外在践行相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相统一,对于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并对其最终实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做出了种种尝试。作为我国古代哲学及教育关于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人才的发现、培养、选任、考课、监察、退休在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人才工程思想。中国古代丰富的人才工程思想为我们发现、培养、使用管理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工程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其在思维模式上注重人生精神体验;在价值目标上追求人格道德修养;在反映方法上强调直觉顿悟等方面的独特性。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继承祖国美学的丰富遗产,在更加宽广的视界中不断完善美育思想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强美育思想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由此应运而生了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古代画家的人格取向,并因此决定了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点。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格类型、特征并由此分析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架构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伦理体系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仁的基本思想是爱人,孝弟是核心,君子人格是其终极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塑造的特点,指出多方面、多层次的互补是古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的一个特征,并对于一些突出的人格范式进行了分析。然后,联系今天思想教育的一些现状,探讨如何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调整某些教育方法,提高我们民族的思想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古代审美哲学思想的演变为基本线索,从古代审美心理的本质特征、美学范畴中的美德关系和美德结构等三方面论述了传统美学思想中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审美价值体系以道为根本哲学基础,以人格建构为价值主体,以美德统一为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综合先秦思想家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人格形成思想,二是人格分类思想,三是人格鉴定思想。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人格形成思想先秦思想家关于人格形成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格培育,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环节,素质教育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清华大学在人格培育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这一思想主要奠基于梁启超先生。清华大学"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正是秉承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性成果。分析该课程的内容与主导思想可知,礼乐教化正是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人文知识与道德教育在此可以交汇。  相似文献   

15.
学习古代用人的思想和艺术是为了借鉴古代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做好我们今天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和聚集人才的工作,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精神层面的视角,探讨了陶渊明的思想价值和人格特征;从陶氏所处时代的历史特殊性和与他有关的古代思想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了陶氏人格形成的过程;探索了陶氏人格的思想内含之精华--人类理想主义在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儒士作为“道”的传承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儒士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原因、过程、特点和内容,反思其分裂的二重道德人格,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道德人格建设有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 ,儒家最先提出了“成人”思想 ,并将其描写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后来道家又从相反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成人”理想。历史发展到近代 ,鲁迅总结了诸多启蒙思想家的有关思想 ,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想。从历史源流与当前现实看 ,当代的理想人格应从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 ,体现出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试论程朱理学的人格思想及其时代性李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起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家非常重视”士”人格的建立和完善,并将“土”人格的修养程度和天下的兴亡盛衰直接联系起来。从先秦到两汉,随着儒学正统国学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孔子美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美育思想是中国古代丰厚文化的积淀 ,蕴含着美与善的统一、完美人格的培养、诗教与乐教的渗透等美育理论。以美导善的思想是医治当今德育苍白的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