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它以其贴近基层受众的实际生活而大受欢迎。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受众,为受众服务呢?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数字生活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媒介的生态,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广播新闻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与融媒体接轨,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需求,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竞争加剧,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生活当中,受众如何能够准确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看媒体的本事,关键之处还在于电视新闻创新性,新闻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媒体的产品创新,就是媒体以独家或独到的方式将吸引受众的新闻产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争取更多的受众。本文在主题内容、新闻传播方式和节目形式这三个方面创新研究着手,并提出今后还需解决的问题(即: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公民新闻”的质量和地方政府学好“新闻学”),新闻创新要达到叫好又叫座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媒体竞争日益加剧,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做好富有特色的经济新闻是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有力法宝,经济新闻成为媒体间竞争的利器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受众、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在有限的版面或时间内给受众提供更多更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是各种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现代生活快节奏和受众对媒体的要求。提倡写或拍短新闻,特别是现场短新闻正是适应了现代生活和受众的这一要求。电视短消息是指片长在1分30秒内的短新闻,它在每天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新闻栏目的质量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显示了记者的素质和抢抓新闻的水平。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电视消息类新闻呈现出越做越长的趋势,短的在三四分钟,长的甚至七八分钟,时效性差、总结性的经验性报道过…  相似文献   

6.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因其对人们心理、生活乃至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而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因此自然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中,如何在同类媒体中独树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社会新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有的甚至成了某些媒体闯荡市场的“杀手锏”。因此,社会新闻的贴近性原则在采编实践中愈益凸现。社会新闻的贴近性原则,是指不论社会新闻的内容如何,都必须合乎紧扣时代节奏、紧随社会生活、紧贴受众视点的要求,惟  相似文献   

8.
我们如何面对新世纪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们思考新世纪新闻工作的时候,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新世纪的受众。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不仅是使媒体更多地占有媒介市场的份额,更重要的是媒体实现传播目的的前提与基础。如何认识和把握新世纪受众,这一问题已现实地提到新闻工作者面前。 嬗变中的受众 1、新闻、信息欲求增强。 进入新世纪,受众的新闻信息欲求增强,一方面是受我国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传播“地球村化”的  相似文献   

9.
衷芸 《声屏世界》2007,(12):61-61
满足受众需要提高新闻竞争力。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百姓对“软新闻”的需求与日俱增。因为受众普遍存在好奇和讲究情趣等心理。只有社会生活类新闻能够满足。因此.“软新闻”能够在众多的新闻中脱颖而出。新闻的竞争力增强了,媒体的竞争力也就增强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家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原因。而社会生活类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主要靠什么形式?实践证明,主要靠体验式采访。体验式采访带来的软新闻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转变,新闻短视频应运而生,成为媒体和资本竞逐的重要市场。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短视频的素材如何选择、如何传播,成为媒体发布者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简述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短视频在内容真实性、热点新闻抓取、同步传播等方式进行素材选择及传播,进而对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的概述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秀 《新闻传播》2010,(6):167-167
近年来,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的重视,也引起了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民生新闻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为地域主流媒体的地市报,如何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莉 《声屏世界》2011,(10):22-23
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要满足受众的需要。编辑在编辑稿件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研究受众需要什么新闻,乐于接受什么新闻,选择大多数受众关注的内容来报道新闻.要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占一定的比重。然而,目前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并不是数量太少,而是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3.
评论是时代的号角,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新闻评论总是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关照现实,反思历史,成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战斗力的媒体武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新事物、新问题,新闻评论更是顺应主流、抓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精辟分析,释疑解难,指明方向。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辨识、抉择,使新闻评论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题材更为丰富,社会作用更大。这要求媒体和评论者更加注重研究受众,重视受众需要,更好地发挥评论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竞争日渐加剧,民生新闻因其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受到各类媒体的高度重视,做足做好民生新闻已成为各类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取受众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做足做好民生新闻,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鼓与呼,也是媒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践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新闻记者》2024,(2):31-43
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技术为媒体打开了受众的“黑箱”,受众变得日益数据化与可测量,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建构的背景性变化。本文在“技术的社会建构”思维下,考察了省级移动新闻客户端“S新闻”从业者的受众观念,发现“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其背后的实质是平台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和改造,但S新闻的编辑室文化并不完全支持量化数据主导新闻生产,而是体现出一种与科层制组织约束、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从业者个体选择等的冲突和协商。未来编辑室需要建构起清晰的价值规范、语境策略来指导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数据,才可能增进对受众的理性化理解及赋权。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通过新闻图片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的共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类媒体中新闻图片的相同与不同,并辅之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为探索如何才能更恰当地使用新闻图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舆情反转"新闻往往涉及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事件,极易引发意见气候的"一边倒"。这种现象的反复出现,会不断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使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这一点十分值得媒体的警惕与反思。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从媒体与受众两个视角揭示"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探求如何有效避免"舆情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9.
唐怡 《中国记者》2021,(2):12-15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突破传统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成为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课题。在过去的一年间,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本文以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及合作媒体平台2020年的重大新闻报道为例,探讨在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硬核新闻"破圈"升级。  相似文献   

20.
“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登不得大雅之堂!”,这是部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一般印象。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刊播一些格调低劣、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陷入了低级趣味和媚俗的误区,使得社会新闻——这个被称为“8小时以外新闻”的新闻题材饱受争议,社会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走出花边新闻的怪圈,成为既能为媒体争得受众眼球,又能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媒体影响力的的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