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冲 《青年记者》2017,(19):77-78
目前在法律层面,关于如何解决媒体为秘密消息源保密的职业道德与公民作证的新闻隐匿问题,一项重要建议就是在中国引入“记者拒证权”(也有的说成“记者隐匿权”),即在诉讼中,出于为秘密消息源保密与保障舆论监督的理由,司法机关不得强迫记者透露相关消息来源.笔者认为,“记者拒证权”的一些技术思路可以借鉴,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记者拒证权”的争议还很大.在我国除了律师法规定“律师不得就其代理案件作证”以外,并没有授予某一职业拒证特权的先例,反倒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均明确规定公民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没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司法的功能不仅在于定纷止争维护正义,更重要的还在于维护和修复社会关系。新闻记者拒证权是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相博弈的产物,是司法以牺牲查清真实为代价而对新闻职业道德所作的让步。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记者拒证权的研究尚局限于探讨其理论基础及存在的价值层面,学者们对构建该制度的必要性日趋达成共识,但对其构建的具体细节却少有人论及。  相似文献   

3.
记者拒证权蕴含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新闻伦理、私法上的民事实体责任与公民意识、公法上的程序义务的矛盾,以及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因此,其只能是相对性权利。记者拒证权在两大法系的适用有共同的原则,即压倒性公共利益的要求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该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得到了基本认同,但在刑事诉讼中受到限制,而主要限制方法是规定适用客体、不适用该权利的犯罪类型及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4.
李宣毓 《新闻窗》2011,(3):13-13
由于我国司法对新闻记者拒证特权尚无明确规定,所以对于这一特权的探讨十分必要。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拥有拒证特权,不仅能够保护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言论自由和人身安全,而且能够维护新闻自由存在的必要性,使得新闻记者公正、公平、大胆地对待新闻事件。下面将具体探讨问记者拒证特权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本概念界定 记者特权(The Reporter's Privilege)有很多不同翻译或相近似之名称,如记者拒证权、记者豁免权、保护消息来源权、记者作证特权、记者拒绝作证权等.传统上,美国普通法赋予律师和当事人、夫妻、牧师与忏悔者、医生与病人之间免于强制作证的权利,虽然有很多例外情形,但这一权利仍有法律保护,起初记者特权并不包含在其中.今天,主张新闻记者特权的规则已经通过数百个判例中的法律解释被很好地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律师对委托人、医生对患者、神职人员对忏悔者等在职务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免于强迫作证的义务。这种对于法院或其他机构传讯或查问消息来源,新闻记者主张具有拒绝透露的权利,就是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权,或称为记者的拒证特权。今天,记者和编辑所拒绝透露的内容已经不限  相似文献   

7.
赵:李博士,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关于新闻信源隐匿权的法律问题。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者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是就记者的职业伦理义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司法程序上一般证人的作证  相似文献   

8.
许加彪 《新闻界》2008,(1):51-53
记者的拒证特权是其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和公正审判发生冲突,妥协是必然的,而世界各国法律对此划的界限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探索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0年的新闻传播法研究,对于新闻权利问题的探讨在新闻界和法学界相关学者的努力下,在知情权、采访权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记者的匿名权、拒证权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新闻权利的内容。司法与传媒的关系,由于最高法院新闻报道的相关规定,引发媒体和学者们的广泛讨论。记者的权益受到公权力侵害加剧的问题、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等热点问题这一年里也引起了许多讨论。笔者以新闻权利、新闻侵权、司法等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以及新闻传播类权威期刊的检索等方法,收集到2010年新闻传播法研究论文数百篇,以下对此进行分类整理以期能够梳理出2010年新闻传播法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6,(15):48-48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为什么我国没有产生记拒证特权与消息来源保密义务的相关规定?记拒证特权会产生哪些价值冲突?如何避免其在新闻实践中的负效应?请关注“新闻茶座”《价值纠葛:在新闻职业伦理和司法目的之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10年新闻传播法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仍需要加强对新闻权利的保障.而对知情权之类新闻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如匿名权、拒证权等方面的探讨,将有助于新闻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同时,针对新闻传播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个案研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传播法理论的发展.因此,以上问题也是新闻传播法学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赵金  李立景 《青年记者》2006,(15):52-54
赵:李博士,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关于新闻信源隐匿权的法律问题。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是就记的职业伦理义务而言的,后是相对于司法程序是一般证人的作证义务来说的。  相似文献   

14.
孙飞 《青年记者》2012,(26):48-49
记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采访被拒的情况,那么,对方为什么不肯接受采访?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电视媒体特点,谈谈如何积极应对。采访被拒往往可采制出独家新闻当前媒体竞争激烈,记者都在抢新闻。由于种种原因,采访对象有时会不愿合作、不肯接受采访,让众多记者吃了闭门羹。这时,一旦你能突破重围,往往就能抓住一个采制好新闻的机会,甚至  相似文献   

15.
记者采访有时遭到拒绝,本不算新闻,但受众由前些年对被拒的记者给予同情,对拒绝采访者表示不满乃至谴责,变为近几年对被拒的记者多有微词,对大多数拒绝采访者表示同情甚至给予赞赏,这可以算得上新闻了。新闻从业人员很有必要对此予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先看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记者采访遭拒、限制采访、记者被打等现象时常发生.记者报道正面新闻时,采访对象一般都乐意配合,但当记者说真话或是报道负面信息时,一些单位、部门就千方百计阻碍,甚至动用武力打击报复记者,记者的采访权屡被挑战.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7,(12)
近年来,记者因凭借新闻报道权展开"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最终以各式各样的罪名入罪者大规模出现,成为中国媒体领域中的一抹"风景线"。新闻报道属于记者的本职工作,凭借新闻报道权发布信息,在我国法律框架内实际上可被视为一种职务行为,但以此谋取私利,最终将受到刑罚处罚,由于行为方式不同、记者职位身份的不同,他们的入罪罪名最终也有较大差别。本文旨在对记者的职务身份及其相关联的刑事责任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究,试图厘清记者在我国法律框架下的职务身份,及与职务行为相关涉罪罪名在司法审判中的认定路径,最终形成对记者职务身份认定和职务相关罪名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数字     
《新闻实践》2013,(2):78-78
25万人 2013年1月7日《新闻记者》报道:截至2012年11月5日,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共248101人,其中报纸、期刊记者105942人,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媒体记者142159人。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记者140684人,女性记者为107417人,男女比例为57:43。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达到80多万,而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所发记者证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些报社、杂志社、电台及电视台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办理广告业务的过程中,为一些并不具有记者身份的人办理了记者证、记者介绍信等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