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交流互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等已有背景,同时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观照,争取实现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本文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翻译为例,演绎了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研究文学翻译,并在分析《红楼梦》杨译本习语翻译的基础上,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过程。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译文,对潜在读者的可能期待视野进行预测,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研究文学翻译,并在分析《红楼梦》杨译本习语翻译的基础上,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过程.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译文,对潜在读者的可能期待视野进行预测,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7.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鹇释,决定了译文的实际效果。读者的“期待视野”被文本融合的程度越高,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在商务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芙情趣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侧重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因此凸显了读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的重要性。将接受美学用于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散文《匆匆》两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善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的主张,为西方文化悬疑小说的汉译带来了启示。《失落的秘符》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分析揭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审美情趣和习惯性经验,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其期待视野。异化与加注并用可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归化策略的运用可满足其定向期待,从而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以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为中心,文本的最终实现需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作品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留出足够的空白点。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并在详细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的分析和论证后得出了接受美学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接受理论为童话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强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译文与儿童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仅以The Wind in the Willow《柳林风声》中译本为例,主要从叠音词、语气词和拟声词三种词汇的处理上探讨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的视角对《小海蒂》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译者在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层面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策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该研究丰富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在当今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鉴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语读者——儿童的特殊性。本文将接受理论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证明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接受理论提升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他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其“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等主要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以及接受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随后本文采用了两篇译文,卜立德和王宏分别英译的《柳敬亭说书》。通过分析,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层次方面卜译的理解比较准确;卜译在语法和惯用法选择方面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保持"审美距离"、增加读者审美经验方面,王译更多地采用意译,而卜译更多地采用了直译,并保留了原文的一些意象以加强读者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了解,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广告在促进产品销售和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而广告翻译的地位也随之显得越来越重要。借鉴接受美学中的核心概念,从审美角度对广告英语汉译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