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武术演武的形成与架构角度,将武术套路演武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文化进行阐释与说明,并进一步构建武术套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原理.主要结论:武术套路是中国审美文化主导下的武术格斗思想与格斗技术的结晶体,是以人体攻防本能为基础升华形成的一种身体运动审美文化,是体现尚武距离美的艺术;在武术套路演武中,招法与劲道是演武文化的灵魂,“拳势”特点体现演武文化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传统审美文化既能美化人们的外在生活环境和内在心灵,又能指导人们对现实美的创造。中国武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的美"入手,分析武术美的表现形式,进而为创造"美的武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认为,在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武术的发展需要充分契合时代需求。一方面要明确其形象定位,强调回归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凸显生存智慧的人类追求,彰显艺术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武术"天人合一"的理念化解"人高于自然"的矛盾,以智慧武术的"人生追求"消解人们"精神生存困境",用艺术武术的"审美体验"平和"功利精神心态",让后现代社会人们的"贵身"追求与武术"武以成人"价值理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与完成是没有止境的。纯艺术化的武术虽然脱胎于实战,但又不一定要作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实现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它自身可以外在于实战相对独立地发展。武术无论是作为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都在追求一种完美。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武术文化教育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反映人类智慧的一种实践过程明晰地反映了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武术文化如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一出现便努力向外传播,本文将对其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来解决武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6.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武术虽然是一种运动,但是实际上包含的是东方的哲学文化。而视觉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武术欣赏层面出发来看视觉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人们对文化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增进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试论先秦武术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先秦武术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江西师范大学张均予一、原始社会武术审美意识的产生有的学者认为,武术的萌芽,人们对武术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产生。从笔者研究的资料来看,武术的萌芽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武术审美意识也随之产生。因为在人类社会诞生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萌...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数千年来,它与教育、宗教、文学、艺术和传统哲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武术技击、武术套路、武术哲理、武术文学艺术和武术道德等,丰富了武术的内容。武术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陶铸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素质,创造也极其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现在研究这种文化有益于磔砺国魂,激浊扬清,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9.
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武术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缺乏武术文化氛围,武术教育价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发展武术应立足于武术的文化基础和优势,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把武术文化教育融入到习武者的日常生活中,武术文化教育应以中小学生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人类虽然具有内隐的本能攻击性,但是,在人类理性作用下,攻击性可以被转化、升华。智慧的中国人就是将剥离于搏杀术的武术作为一项有效转化人之攻击性的绝好途径,使人们在习练过程中,宣泄人的攻击性,且通过非技击性的武术套路增强人的艺术感知能力,培养人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的审美价值历来颇受重视,近年来武术美学的研究也日渐兴盛。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从美学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武术美学的科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中华武术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期(1949—1978年)、缓慢发展期(1979—2003年)和快速发展期(2004年至今)3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武术审美哲学的理论构建和武术美的本质研究、以范畴为中心的武术美学思想研究、武术艺术理论构建及武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武术审美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前期研究已取得一些良好成绩,但也存在问题。面向未来,武术美学研究既要立足自身的研究现状与内在需求,也要善于将当前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实体论向生成论转型的趋势,以及自律与他律、形上与形下结合更紧密的发展动向应用于武术审美实践的考察,以此进一步推进与深化武术美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武术教学艺术是指依据武术的特点,师生紧密协作,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一切条件,遵循武术自身发展规律、教学规律、武术美学规律,创造性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最佳手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一、武术教学内容的艺术武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艺术性。首先,从武术本身的特点看,武术是一种踢、打、摔、拿、跌等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体育项目。由此看出武术的主要特点是以攻与防动作为主  相似文献   

13.
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采用逻辑与层次分析法,对武术总概念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把武术的内涵扩大到了体育与艺术项目的范畴.另外,把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虚拟武术作为武术的分概念,每个分概念还列出了相应的次概念和子概念.传统武术是武术的原生态基因,现代武术是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的产物,虚拟武术是武术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武术各个分支不同行为轨迹和衡量坐标的审理,充分表明武术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能够使人类的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文化生活等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武术的更多魅力.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未来武术的发展,将朝着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艺术的武术3个方向发展。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当下武术的艺术化现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型文化的时代,武术的艺术化应是武术发展的时代选择,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武术艺术属性的凸显。同时,武术的艺术化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并为其发展开拓了空间;武术艺术化也是当下人们"减压"的一种良好方式,更是和谐社会理念下武术发展的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武术的历史追溯、传统的"十二型"、现代竞技武术三方面研究武术的艺术体现。研究认为艺术性渗入了武术这一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十二型"以颇具民族特色的比拟方式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武术的传统艺术特色,并指导着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艺术精神的扩大版,更是对武术在奥运背景下的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写实、传神、妙悟是宗白华先生对于中国艺术的高度概括。武术套路是一种艺术的武术,文章运用宗白华美学理论来阐释武术套路艺术美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8.
作为艺术的武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的优势并不是表现在艺术、健身、娱乐等某一个别方面,而是表现在其所具有的艺术、健身、娱乐等各种功能的复合性。研究关注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历史成因,认为是人的心理需要成就了武术的艺术属性,是人的审美态度强化了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当代体现——暴力美,认为艺术武术中的暴力美是对暴力的消解,艺术武术中的暴力美是人的心理压抑的文明渲泄;探讨艺术武术的发展原则与发展向度等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武术技击本质论限制了对套路审美特征的认识与探索,人们在是否保留套路中技击的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研究认为:现代社会武术唯技击的发展是行不通的,相反甚至有人认为技击就不属于武术范畴;套路阻碍武术技击性,因此,要想发展套路就要弱化技击;撇开“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的矛盾阐述,放手将武术以体育的模式发展;应肯定武术套路的艺术形式,并用艺术的审美眼光,摆脱技击的绝对束缚,任其自由创新发挥。最终将高度发展的套路艺术作为代表武术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并以此为契机,饮水思源,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艺术层面来讨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在新规则影响下的非语言艺术特性,其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武术,了解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内在的时空艺术、视听艺术、动态艺术和表现艺术等艺术特性,充分挖掘和展示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非语言艺术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