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敏 《当代体育科技》2020,(3):71-71,73
通过对国家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学习,知道我国足球发展的关键是对青少年的培养,校园足球是培养青少年人才的基石。本文将对南京市金陵小学校园足球开展教学现状、校园足球开展课外活动情况、校园足球开展教师的情况、校园足球开展家长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建议,为南京市金陵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乃至对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对革命老区——百色市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的必备条件、百色市的红色文化底蕴、百色市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的潜在价值、百色市开展红色运动会的可行性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总结,提出在百色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的意义,以期对百色的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体育师友》2019,(2):61-63
以奥体中心场馆(奥体中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奥体中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研究以及对奥体中心场馆2016、2017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适合其自身开展全民健身的模式,来解决目前奥体中心各场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效益,提高奥体中心场馆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农村初中学校民俗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45所农村初中学校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形式、学生参与民俗体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开展民俗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初中开展民俗体育的学校和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较少,民俗体育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的较少,大都在课间进行,而学生对学习民俗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基础。缺少民俗体育器材,缺乏相关书面教材,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是当前江苏省农村初中开展民俗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开展的途径、运动的优势以及不足进行讨论分析,并反思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小学生闲暇活动及闲暇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生闲暇活动安排不合理,据此提出了中小学生开展闲暇体育的建议,并对中小学生开展闲暇体育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旨在为中小学生闲暇体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普通中学开展女子足球运动调查,对中学女子足球运动开展训练及设施条件、师资水平,体教结合等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对今后女足运动的开展普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肖欣  司虎克 《体育科研》2009,30(2):39-4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竞争情报的概念、分类进行阐述,通过对体育院校开展体育竞争情报服务的重要性和开展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体育院校开展体育竞争情报服务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洁茹 《新体育》2022,(4):15-17
啦啦操是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项目,教师在开展啦啦操教学时,不仅会教授他们一些动作、技巧,还会在此期间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更愿意投入其中,并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互动,训练的同时还能实现啦啦操的动作创新。为了充分保证在高中体育啦啦操课程中开展体能训练,笔者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中体育啦啦操课程开展体能训练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又从游戏式体能训练、竞赛式体能训练、创新式体能训练以及整体式体能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开展体能训练的策略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家庭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学角度对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意义、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提出了发展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12.
东盟区域龙狮运动发展的伦理规范建构是其困境和问题的使然,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等环境与机遇的必然,更是龙狮运动项目特质和社会价值功能发挥的内生应然,其发展需乘势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中共生包容、文化认同、互利共赢的重要文化动力,建构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百花齐放、共享共赢的伦理规范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伦理规范建构的内容中,根据东盟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考虑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实际情况,形成系统可行的伦理规范,包括理顺关系和正本清源、共同维护和尊师重道、求同存异和多元创新、规范发展和礼法合治、完善制度和和合共生、科学规划和共享共赢等内容,以此推动东盟龙狮运动的规范、良性发展,促进龙狮运动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体育学新概念——"轻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各学科知识日益融合、渗透的今天,体育学这门兼具人文与自然科学特点的学科触角逐渐深入到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美学、艺术等领域,其边缘性、综合性、娱乐性、休闲性、个性化、大众性、终身性、科学性特点已见端倪,生态化体育、休闲体育、大众体育、终身体育、旅游体育等新的体育观念、模式、概念正在形成。这里,本文借鉴“轻音乐”、“轻工业”概念,将体育学具有上述特点的,职业和竞技之外的,符合个人兴趣和愿望,以愉悦身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化体育、休闲体育、大众体育、终身体育、旅游体育等,统称为“轻体育”。  相似文献   

14.
裸体竞技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特色,是古希腊人区别于异域蛮人、彰显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原典史料出发,基于身体哲学视角,对希腊城邦时代的裸体竞技进行了文化解构。研究认为,裸体竞技的兴起及衰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裸体竞技的文化建构表现在:运动场馆作为古希腊城邦独特的公共空间,萌育与形塑了希腊人的体育传统;宗教、政治、军事作为古希腊社会的权力载体,建构与塑造了希腊人的身体行为;健康、美等作为城邦内自然个体的向往追求,推动与促发了希腊人的主体觉醒;邦外排斥与邦内歧视作为竞赛参与的隔离方式,催生与造就了裸体竞技的排外属性。同时,古希腊城邦时代的裸体竞技存在社会驯化与本体弱化,观念超前与范围自限,公民民主与外部隔离,参与平等与内部歧视等诸多时代局限。结合裸体竞技的局限性与特定社会现实,得出了身体观念的内化是体育永恒的主题,平等理念的深化与参赛歧视的规制,审美观念的异化与个体体态的表现,文化情境的固化与个体竞赛的参与,运动项目的文化与竞赛项目的选取等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沿革与背景,从培训教材内容、两国教材整体结构、教材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教材整体结构看:日本教材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我国教材偏重于相关理论的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偏少且空洞,缺乏系统性。从教材的内容看:日本教材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我国则欠缺。建议我国在教材建设上增加体力测定与评价的方法,运动障碍与预防、救急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与演变规律,是呈现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历史的需要,是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和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经历了学习与移植、探索与挫折、混乱与恢复、开放与改革、提速与跨越、实践与创新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课程设置逐渐模块化和弹性化、选修课和实践课学时逐步增加、总学分缓慢降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等特征。这些演变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缘由。当下,专业认证已全面铺开,坚持"一流专业"建设是培养卓越体育教师的根与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龙江省残疾人冰雪运动总体特征进行概况扫描,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群众体育方面,存在经济、社会认可、宣传等方面缺失;学校体育方面,教学内容、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比赛存在不足;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单一、科研落后、选拔机制不合理等。提出确定政府主导作用,经济和政策大力支持,深化体制改革力度,残联和体育局进一步优化合作,加大社会和学校领导对其的人文关怀与重视程度等相应建议,旨在实现残、健融合,共享体育运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三省和西部地区七省区2843所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开课率、课余训练参训率、体育教师数量、学校体育经费等方面东部明显高于西部;人均占有场地面积等方面西部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9.
以“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冬奥精神”生成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的生动实践中。该文以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机理、时代价值和传承弘扬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历史叙事、史论结合等方法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认为,巨大的制度优势、坚实的综合国力、优秀的文化基因共同作用,构建了“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机理;“北京冬奥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孕育了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精神标识,彰显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价值。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呈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传承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将其升华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有利于提升形塑国家形象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精神力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part of a larger phenomenon about the diffu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football in various British colonies, particularly in Asia. After the British occupied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of Penang, Malacca, and Singapore and enforced indirect rule in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of Perak, Selangor, Negri Sembilan, and Pahang and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 of Perlis, Kedah, Kelantan, and Trengganu and Johore, they established sports clubs and played football. They also introduced the game to the Malay, Chinese, Eurasian, Indian, and Sikh communities. In 1921, the British donated the HMS Malaya Cup for football. The inaugural football league consisted of seven colony or state teams and players from the European and local communitie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1921–1930), two outstanding European and six local players were highlighted. By the end of next 11 years (1931–1941), 10 teams took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10 outstanding players emerged from the local communities. Singapore appeared in all 21?Cup finals winning 12 times and drew twice. Selangor was 14 times finalists winning four times and drew twice. Perak won twice out of three final appearances. Kedah and Penang were losing finalists 1940 and 194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