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文今译     
一、孔子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为政者以道德教化来实行统治,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就环绕在它的周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发财和升官,是人人所想望的,但不用正当方法得到它,是不去享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儒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孔子提出“以德育人”的根本原理是“忠恕之道”,即“由已推人”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育人”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孔子提侣的“诗教”和“乐学”,其核心也都是“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记得宁鸿彬老师在谈到教学中的封闭现象时,曾举过一例。说是  相似文献   

6.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中,“其”是个用法很多的词,许多虚词著作及有关古汉语著作谈到不少,杨伯峻先生《古汉语中罕见语法》又揭示了几种特殊用法。但是,远指词“其”的一种特殊用法,却一直无人谈到。因此,常导致一些误解。如《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①有人注“道”为“正当的手段”。失误的原因便是忽略了“其”的特殊用法。②  相似文献   

8.
张佳佳 《中学教研》2010,(5):F0003-F0004
1道之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道,所行道也从是从道.一达谓之道”.从“行”从“首”,其含义也就由“行”与“首”二字综合而来.“行”,从彳从亍,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首”可指代人,故“道”取象于“人行于途中”,其本义是指人行于其间并能到达目的地的中间距离,即道路.“道”的这一取象与本义表明,  相似文献   

9.
“不道”罪并非始出现于汉代,战国中晚期“不道”罪名既已出现,但至汉代,它的内涵急剧膨胀。在汉代“不道”罪不仅指反国家、反社会的行为,而且也包括违反家族伦理的犯罪行为。正由于其内容灵活、庞杂,自汉以降,“不道”罪处在不断地分化中,总趋势是内涵不断缩小、明晰,至唐定型。  相似文献   

10.
“切、达、成家”是刘咸炘在其“厚、雅、和”的“狭而严”的评文标准之下所提出的平而通之准。“切、达、成家”的提出,不仅有其自身因素,亦受章学诚影响。刘氏详细阐释了为文者“不切”“不达”“不成家”的原因,这既是他对自己评文标准的明晰,亦可以反观刘氏对文章写作的要求。而他对“文以载道”这一经典命题的辨析,不同于传统学人将“道”的范围狭窄化,且将作文者对“道”的理解作为“切、达、成家”的根本立足点。他所提出的这些要求,对于我们今天的作文者来说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地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哲人有这样的比喻:道德像月亮,只有在黑夜里才更能显出它的光亮。而慎独,就是道德之光。那么,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如何让慎独之光闪烁呢?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5.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其所承载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但其根本的功能恐怕除了知识传授外,就是其“载道”的特殊作用。道,在我国是一个用途广泛、含义深刻的概念,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道理、一种规律、一个学说、一种思想,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此可谓“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18.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19.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0.
慎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先秦]《中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