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下列几个视角:从伦理道德出发;在政治上从资本主义与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出发;在经济上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等。但统领这一切的是他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观。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要是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他对资本主义认识的重大改变,是一种大的战略调整。策略因素是毛泽东认识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战略和策略的双重交错是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认识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舍勒以现象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视野,从文化角度剖析了资本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从多维视角审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颠覆了前资本主义传统的价值观,形成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资本主义精神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资本主义精神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对舍勒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是要注重培育社会主义精神,二是要借鉴资本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精神,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以大量的事实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的身心摧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而且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提出了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途径——实现共产主义。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环境问题上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与环境问题关系,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之一,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否定—肯定—否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他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有着理论、历史、现实和策略方面的原因,而他晚年对资本主义的全盘否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原因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对我们在新世纪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激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并且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是无法克服危机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发生后,财政政策应实际需要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从美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危机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对学术资本主义的内涵解读,即回答什么是学术资本主义的问题;二是对学术资本主义生成逻辑的分析,即回答学术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三是对学术资本主义隐含的价值冲突的分析,即回答学术资本主义会带来哪些利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继而探讨学术资本化对高授学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可采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陶圣建 《新高考》2009,(12):36-37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时始,经历了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于20世纪初最终形成。所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实质上是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三方面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桑巴特与韦伯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兴起归咎于经济因素,桑巴特认为奢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由禁欲主义引起的。研究他们对资本主义兴起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反思中国当前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的现在与将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六至十一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为武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趋势。其中第六至九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资本主义市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国际关系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的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过程,以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  相似文献   

10.
吉布森和格雷汉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其合的《资本主义的终结》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运用后结构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构了原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方式,主张打破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二元对立中资本主义的等级优势和男权地位,寻求多样化的阶级联合;呼吁打破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假定的霸权,在资本主义内部现实地建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