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仰望星空:徜徉个性教学的课堂魅力追求知识,不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也是目的本身。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是创造性的知识传递者:教师不应是墨守传统知识观、视学生为受纳器、进行单向灌输的教书匠,而是能高屋建瓴地处理知识、发现结构、有效传递、激发求知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成主义哲学关照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拒斥"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观点,抱持"情境浸入,一切将成"的理念。较之预成性教学,它主张知识观的超越与方法论的转向:在知识观上,它力倡"知识即师生卷入情境的观念创生与意义建构",否弃"知识即认知对象自然而然的映象与如其所是的表征";在方法论上,它转向"教学即师生身心在场的合作探究与知识创造",反对预成性教学所抱持的"教学即既定知识的线性传递与授受"。从本质上讲,生成性教学执念于对教与学主体性、创造性的悦纳与激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是其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3.
一、"用教材"教是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新见解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 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缺乏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教育要传递知识.但传递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缺少智慧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缺少人文的素养,学生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人文的关怀。一个人的成功,除了知识为基础,人文的因素才是关键。而智慧教育关注的是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张扬,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智慧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5.
关注缄默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  相似文献   

6.
韩立福 《中国教师》2014,(18):12-16
<正>一、传统教师角色与职能分析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年青一代传递知识和文化,也称知识传递型课堂。这种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灌输",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传递的代言人,成为权威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当下基于知识传递视野的深度教学,注重对知识结构的深度体认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这对改变浅表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它无法突破知识传递教学的桎梏,淡化和遮蔽了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很难达到真正的深入。将深度教学的认知和实践视域由知识传递推进至文化实践,充分理解和彰显深度教学的文化交往属性,实为贴近深度教学本真,使深度教学超越知识传递主义的局限,真正达到推动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深度"的应然路向。  相似文献   

8.
<正>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被忽略的知识,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它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一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表现在语言、书面文字下以各种文本形式传递的显而易见的知识,这种知识逻辑性强、可言传,同时又是明确的具体知识。默会知识与之相反,也就是以我们通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式存在。我们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9.
论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以教学程序性知识为主。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特点表现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做",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实际性的活动,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与实用性。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规律表现为: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前提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学中做和做中学的辩证统一以及"技术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提倡有效教学,但语文教学现实是"有效性"体现还不如人意,甚至与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  相似文献   

11.
探究式启发导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学中注重了教师的引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撞击"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使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而传统的教学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必须符合:新课程理念(一):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从而把新知识组织起来;新课程理念(二):一切着眼于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对大学教学变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不仅仅是作为内容,而且作为一种"观"来影响大学教学。知识观不同,教学就不同。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表达,其影响下的大学教学存在三大危机:一是将信息误作为教学的目的,二是使学生误认为知识就是真理,三是窒息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学的变革,必须树立不确定性知识观。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一定是客观世界的真理性反映,它具有主观性、可错性、多元性和暂时性等特征。在不确定性知识观的视野中,教学的目的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为主,教学的过程应以探究性为主,师生关系应以积极包容为基调。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知识分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传统的教学以显性知识的传授为己任,而忽视了缄默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不仅是显性知识的传递,也带来了大量缄默知识.教师与学生的缄默知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而缄默知识本质是实践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才是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基于线上线下机械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存在运用新技术走老路的实践困境,设计是教学的天然属性,混合式教学究竟混合什么亟须教学设计理论层面的解释.文章以"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学设计"(LACID)的理论为思考框架,阐释教学设计的技术性路径:在知识建模图分析之上,根据知识组块与任务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设计学习活动任务和学习动力保障.教学是否具备"混合"特征,取决于具体的学习目标及其满足目标—手段一致性等指标要求的详案设计.混合式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活动的混合,而不是简单技术媒体层面的混合.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讲授不仅仅在学习发生论意义上起作用,且具有生存论意义上的重要性而不可或缺.知识传递中信息媒体的选择应该以顺手方便为原则.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在知识传递上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应用场景不同而已.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理论思维应该成为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知识只有在序化,或者说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被更好地传递。教育就是一种传递结构化知识的活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对知识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知识传递的理解,有其自身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顾娟 《语文天地》2012,(6):16-17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李吉林老师给出了答案:情境的创设。李老师所说的情境包括"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泛化情境"、"过度情境"不在少数,影响了学  相似文献   

17.
荣莹 《贵州教育》2013,(8):23-24
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集体教学是我国幼儿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源于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教学被看做智育的主要手段,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属于人文科学,是表情达意、传递思想的工具;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它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肩负着传承社会文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德性知识观到现代知性知识观,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不仅剥夺了我国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和阐释的权力,也妨碍了教师个体生命在课堂中的个性展示,从而使其教学个性深受压抑.后现代("人性")知识观以其个体性、多变性、境域性的知识本质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释放生命力量的场所,也使教师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