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农民变化最大、最深刻、最有实质性意义的应该归属于农民观念的变化,即农民式生存观念向市民式生存观念位移.半自然式经济观念向市场式经济观念转变.强信任观念向弱信任观念渐让。农民观念的变化不仅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支持着农民工流动,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预期和回流观念。为此,我们必须纠正农民工的暂时观念,转化树立农民工的长期观念,增强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观念,克服农民工的自卑观念.遏制农民工的返乡观。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婚意愿是检验群体关系及社会距离状况敏感化的变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在通婚意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社会距离。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与城市人谈恋爱和结婚,大部分城市市民对子女与农民工谈恋爱或结婚表示出强烈的不赞成态度。究其原因,制度歧视和文化差异是深层次的原因,而经济地位悬殊、空间隔离、偏见歧视态度、缺乏交往机会是影响通婚意愿和产生巨大社会距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仍是农民,有回归农村的可能;他们的工资低、经济收入微薄,工资被拖欠现象严重.同时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就业机会不公平,与市民差别显著.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哲学价值的理论,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形成了以留守群体、农民工为主体,以社区为客体的价值关系,按照是否有利于留守群体、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这个尺度进行研究,认为弘扬农村社区信任合作、互助互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留守群体的困难;建设社区同外部联系的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社区内部的生产生活设施,满足农民工可以进城,也可以退出,自主选择,进退两宜的空间;而通过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社会建设,改革社会管理的农村社区建设,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是一个老话题,许多社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但情况的改变远不尽人意。由于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了农民工对政府、城市和市民的信任度降低。长此以往,将十分不利于中国社会普遍信任的形成和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制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游走于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特殊群体。迄今为止,他们的合法权益依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并时常受到当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和结果。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不仅必须进一步清理和废除传统的城乡隔离和不平等的相关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同时也应加大社会平等和社会融合的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社会歧视,重建对农民工的信任及人们的社会认同,使农民工真正融入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增长的特殊劳动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文化教育水平高,城市融入愿望强,职业期望值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强,希望对其身份进行重新认证。然而,由于乡土记忆、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市民身份认同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两大主要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的社群隔离问题已日益突出与严重。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该文试图从农民工与市民社群隔离问题入手。分析解决此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并对其对策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 促进城市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弱势群体,近几年来农民工群体虽然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但是他们的整体生活状况仍然不乐观。城市不仅要善待农民工,帮助农民工摆脱贫困,而且还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自由择业权、社会福利权与公民权,让他们参与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成果,实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治信任是现代社会中体现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是衡量国家政权稳定的一个有效指标。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人口的政治信任程度更是关乎我们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也给政府在政治信任建设的问题上要予以高度重视敲响了警钟。影响农民工流动群体政治信任危机的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信任客体——政府公信力缺失;二是政治信任主体——流动群体本身存在不足;三是政治信任媒介——传播载体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农民工流动群体的政治信任重构问题上,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制度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倡导"善治"理念;第二,注重教育引导,重塑主人翁意识,鼓励参政议政;第三,利用法律监管加强规范引导,发挥第三方媒介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之外,成为双重"边缘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成为市民,有利于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的转变在目前面临着制度、社会和个人等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困扰。各级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积极采取诸多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真正过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市民在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融入状况并不乐观。新市民的年龄、学历、收入、留居时间及所在城市提供的医疗、社会保险等因素对新市民融入新城市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当地市民以及新市民都应当找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和加快新市民融入城市的过程,加速建设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来支撑,随着我国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挤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由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就业、收入、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于是在城市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形态即"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动摇了城市化的进程,扩大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笔者建议通过加快户籍改革、统一城乡就业政策、逐步统一社会保障、为低收入农民工群体提供廉租房、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等措施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收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影响其子女成长及民办学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师收入待遇较低等诸多问题,应科学安排经费,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积极整合资源以促进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城市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员。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他们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人等诸多因素上的挑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多管齐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农民工没有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导致他们面临更多的就业困难和生活风险。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制度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不良的认知偏差容易阻碍他们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认知偏差的显性表现以及影响因素,并基于成人教育视角提出调整农民工城市认知偏差的对策性建议,即开展进城前的市情教育,降低期望偏差;培养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消除城乡地域隔阂;提高农民工的市民身份意识,实现身份角色转变;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增设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生活方式认同;提供心理疏导援助,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20.
进城务工人员是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现阶段,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进城务工人员迈入城市化的过程中,还无法直接从传统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中抽离出来,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无安全感等一些消极心理.为使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