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园林     
《红领巾》2007,(11):20-21
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园林之城",其中沧浪(cānlàn)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相似文献   

2.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艺术风格。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占地2顷。是苏州的大型园林。导游员介绍说:“留园以厅堂、走廊、粉墙、洞门和假山、水、花木组成风格各异的园林小品,充分体现了清代  相似文献   

3.
图1——4景点分别为留园涵碧山房、狮子林假山、沧浪亭、拙政园小飞虹廊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誉为苏州四大名园,分别为宋、元、明、清造园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山水画,大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宋、元为代表的写实山水画;另一种是以明、清为代表的写意山水画.宋、元山水画,往往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可谓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明、清的山水画,多注重笔墨表现的"不似之似",以意写形,夸张抽象,可谓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两种山水画各有特点,宋、元山水画以意境胜,而明、清山水画多以笔墨胜.在宋、元的写实山水画中,不同时代又各自有不同的风貌和特点."南宋四家"之一的夏圭和比他略早的马远,可以说是代表了南宋山水画典型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改革四论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改革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宋、明、清,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只有改革才能使国家通向繁荣富强,人民通向幸福生活,只有做改革的促进派才能推动历史的发畏。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共同编辑了一套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国历史教学挂图》.其中隋、唐、宋、元、明、清部分已经出版.这些挂图密切配合了通用中学历史课本,重点选择了解放后出土的和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典型文物及有关美术作品.现在,我们把已经见到的隋、唐、宋、元、明、清三部分挂图扼要介绍如下:一、隋唐部分有七幅.第一幅是瓦岗军开仓放粮.这是一幅彩色形象画,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后,开仓放粮,救济饥民的情景,以及贫苦农民分到粮食的喜悦心情.第二幅是唐代农具的改进.唐代农业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7.
建国前畲族教育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畲族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中,涉及到畲族教育的内容极少。文章从畲族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宋代开始,依据宋、元、明、清、民国的时间顺序,梳理畲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对畲族教育发展史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隋唐的历史,上接三国、两晋、南北朝,下启五代、辽、宋、夏、金、元、历326年,隋唐既延续了秦汉的统一局面,又开创了宋、元、明、清的进一步繁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这就决定了隋唐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认真钻研和把握材料。  相似文献   

9.
工笔重彩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周、秦、汉、唐的绘画深沉博大;魏、晋、隋、唐时代是工笔重彩画最灿烂辉煌的时期;宋、元文人画的兴起,明、清以来绘画的主流水墨至上。20世纪多元文化的交融,工笔画振兴;现代重彩画传承民族艺术之精神,借鉴西方绘画之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装饰性的艺术追求及特征,使这一画种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唐代是文学创作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作家、作品之多,成就之高,不仅是前此所未有,就是而后的宋、元、明、清,也是不可比拟的。问题是唐代的文学创作为什么会这样繁荣的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其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  相似文献   

12.
夜泊诗中最著名的当推《枫桥夜泊》,仅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据考证自宋至今就有七块之多。这首诗体现了羁旅的愁思与枫桥秋夜凄清景色的完美融合。夜泊诗有写得清美如画的,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描写了江上  相似文献   

13.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后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于清朝末年废除。科举考试不问世家,不需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在一定程序上体现  相似文献   

14.
皮影戏又称弄影戏,起源于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县皮影与全国其他各派系皮影相比较,无论雕刻、表演或唱腔都独具一格,堪称中国皮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沧浪亭在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苏州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典园林,以清幽古朴见长,其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园中别具一格,极富山林自然之美和简朴大方之态。 据说该园最早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丢官流寓苏州,买下此园,并在水旁筑亭。他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7.
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耳闻目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其变式有:耳闻目见(南北朝梁) 目见耳闻(宋) 耳闻眼睹(元) 耳闻目击(明) 目击耳闻(明) 目睹耳闻(清) 耳闻目睹(现代)耳濡目染:最早见于唐·韩愈《清河郡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其变式有:目濡耳染(唐)  相似文献   

18.
读过《唐诗三百首》之类本子的人,大概都会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旅途题咏诗。早在唐代,它就被高仲武选入所编《中兴间气集》;从此以后,它几乎成了唐诗选本必收的精品。有趣的是,苏州的枫桥、寒山寺本非规模宏大的特出胜景,尔后却也因此而名著天下了。南宋王?《野客丛书》载:“近时孙尚书仲益、尤侍郎延之作《枫桥修造记》与夫《枫桥植枫记》,皆引唐人张继、张祐诗为证,以谓枫桥之名著天下者,由二公之诗。”甚至到了后世,寺院衰败,风物冷落,其地  相似文献   

19.
浅谈汲古阁藏、刻书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汲古阁藏、刻书之特点顾宁一我国刻书事业自宋、元以来,日趋发展,尤其是在明、清之际,更是风行一时。明代吴中诸生毛晋的汲古阁,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建起来的。毛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明崇祯初年,毛氏汲古阁正式开始刻书,成为私人刻书的巨擎。毛晋,江...  相似文献   

20.
口译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所使用的工具,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封建王朝的口译分为先秦至五代十国和宋、元、明、清两大时期,本文试图对中国外交方面的口译历史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翻译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