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中世纪乡村社会"私有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为中世纪较为孱弱的个体权利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晚期英国村庄多具有共同体的性质,村民们在村庄经济事务、法律生活中都能"自我调控"管理,社区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也具有很强的民意色彩。村庄共同体的"自治"性制约了庄园领主的权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英国村庄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从庄园档案资料入手,通过对村庄共同体的独立法人、治安、军事以及税收等职能的论述,指出村庄共同体在中世纪英国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论证了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村庄共同体并非是原始社会的"残余",而是拥有一定自治职能的重要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在"自治"统领下的乡村教师自觉、自愿、自发的指向于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发展、精神发展的一种民间性组织。以共读名著、共研课堂、共写随笔为主要手段,致力于乡村教师的相互学习、一同研究、共同成长,形成了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共读、共研、共写、共商、共享"的有效路径和"聚、行、思、建"的有效策略,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村庄普遍实行自治。其成因主要为三点:农业耕作制度和土地占有方式,国王对地方管理的薄弱,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在上述历史现实条件下形成的英国村庄自治又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合作互助、"一致同意"原则和对村庄共同体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河北省乡村区划整理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区划是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域划分建制.清末民初河北省的乡村区划状况混乱不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河北省进行了大规模的乡村区划整理工作,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统一了自治层级,划定了自治区,完成了编村,确定了村界.虽然河北省的乡村区划仍存在不足,但为该省"县自治"的推行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4):49-54
在国内外对乡村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改革对于乡村治理的影响,运用博弈论中"奥尔森困境"的模型,得出如下结论:"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收入,农民参与乡村自治的政治热情高涨;同时原有村庄内的利益主体增加、利益格局发生改变,由此导致村内利益博弈的"奥尔森困境"。就此提出四条建议来找到村集体内的利益最大公约数,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8.
杜赞奇教授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国家经纪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村庄社会中的乡村基层政治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在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权力在村庄社会内的一步步强化,村庄经纪走向了消亡。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逐步建立起来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社会中的确立,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淡化的背景下,以村"两委"组织及其成员为代表的处于国家权力与村庄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及力量呈现出了明显的赢利型村庄经纪特征。相对于传统定义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再生于当前村庄社会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除了具备赢利型村庄经纪典型的逐利性特征以外,还出现了诸多适应当前村庄社会环境,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与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现实中,由于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及其矛盾,压力型体制,巨大的财政压力等原因,乡镇行政权要控制和干预村委会,而这种干预必然遇到村庄的抵制,造成乡村不和,外在表现为乡村关系的紧张。乡村关系紧张的实质是乡镇行政权对村民自治权的干扰。乡村关系矛盾的调适要从改变国家发展战略、乡镇自治、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解决乡镇财政危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村庄的整体性贫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衰落相互嵌结。当前,以农民个体和家户为主要扶持对象的精准扶贫实践和以技术治理为主的政策落实方式,使许多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屡遭执行困境和落实偏差。以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为主的"整村扶贫"的日常实践忽视了村落社会"组织衰落"的短板,因缺乏与村落公共平台的衔接以及村民的社会性参与,导致扶贫"内卷化",进而加剧了农民原子化、村落离散化、村庄共同体瓦解甚至"村落终结"的趋势。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机制能够在理论上承接并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空间理论,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深化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清代雍乾以后里甲制度趋于废弛,"乡地"成为各地的主体性乡村职役组织。乡地不同于保甲,是一种职能全面的地域性乡役组织,一般以村、庄等自然聚落为基层单位,其上置各级"地方"。各地乡地组织的生成途径互有不同,有些是出于原有地域性乡役组织的转化,有些是出于里甲组织的地域化演变,有些是伴随里甲制度的废除而创建,有些则长期与里甲组织共存,此外,有些地方的乡地通过编联保甲得到充实,呈现次生形态。乡地组织承担的职能包括催征田赋杂税、摊派征发差徭、报告刑事和治安事件、在民事诉讼和刑事案件审理中承担各种责任、进行道德教化和调节民事纠纷、办理保甲和统计户口、办理抗灾赈济事务,以及奉官府饬令办理各种临时性事务。清中期以后的乡地制度,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政治的实用主义特征,可以反映中国政治发展中国家组织逐渐向乡村社会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村妇女长期处于农村政治资源分配的边缘,土地权益受到村规民约、风俗习惯、宗法制度等民间法的排斥,受教育程度要比男性低。实现农村妇女的发展权,必须解决农村妇女的政治权、土地权和受教育权。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妇女权利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完整的法律体系,教育立法应当充分关注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权,建立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行政执法体系和诉讼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项指导性政策,与村民自治制度之间并无冲突,但国家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实践中某些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所做出的某些政治权利的承诺也应加以修正;大学生与村委会之间的代理或委托关系也应当加强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4.
村镇社区是连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桥梁,做好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是促进城乡社区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基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长村村镇社区的实证研究,在总结姥长村村镇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一整套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村两委的矛盾与冲突是我国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表现有显性表现(不认同型、不支持型、公开抗争型)和隐性表现。就其原因来讲,主要是由于村党组织不能与时俱进,由村民自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尚不够成熟,与村两委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乡镇政府和村民不适宜的行为选择。对此,应引起足够的人群对村民自治问题加以关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构建智慧社区养教结合模式的必要性,指出智慧社区养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瓶颈,如法规不健全、资金筹集难度大、教育与养老分离等,提出智慧社区养教结合模式构建的对策,如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健全养教结合的法规,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老年教育资金充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智慧社区内采用养教结合模式进行养老育老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海的市场体系在市场规模和种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总体分析,市场规则的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及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定扩大市场容量、完善市场类型、完善市场规则、建设诚信市场的政策,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为了更好地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提出了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加强“共享”的宣传力度,建立“共享”的规范和制度,组建“共享”协调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双证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困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健全完善“双证书”衔接法规制度,规范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完善资格证书体系的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顺利推行“双证书”改革创造条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标准,构建适合改革思路的高职教育“双证书”教学体系,建立“双证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想法,突出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是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中出现的“一城两制”的城市社区。“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本质上是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为主要脉络、从利益再分配和体制转换关系中折射出来的产权与市场、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城市土地配置效率是不同的 ,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有效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对“城中村”的改造是在现代城市管理体制主导下城市体制覆盖乡村管理体制、城市生活替代乡村生活的过程。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农民失去土地 ,从而失去了与城市谈判的筹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和被分化的状态 ,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更被动、进程更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