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总和.人的日常行为常常受到习惯的支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上的若干习惯中,良好的听说习惯是首要的,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相似文献   

2.
习惯     
雷倩云 《初中生》2006,(16):30-31
习惯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很多时候,习惯都是在不经意间养成的.常常在烦闷不安的时候叙写心情,这是习惯;常常在饭后吃一个苹果,这是习惯;总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望着天空发呆,这也是习惯.很多的小细节,不知不觉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学习习惯培养,二是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巧妙引导,创设机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活动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正确交流的习惯、分工合作的习惯以及动手操作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习惯与素质都是人的第二天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本文通过对习惯养成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提出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习惯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是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的行为方式,而学习习惯则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主动地去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倾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是先天存在的,是后天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时间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保证.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学生尤其要注重三种语文学习习惯的强化.即:回归语言文本,强化读文字、品语言、勤思考、巧想象的习惯;回归经典阅读,强化诵经典、读名著的习惯;回归规范用语,强化规范表达、标准为文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应该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旅程中,一定有一本书,放在我随身的背包里.就算在录像的空当也一样,总会有一本书,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已经是一种习惯.好像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习惯. 多年来,保持着这种习惯.习惯,是一种镇定剂、一个护身符,我靠它得到安稳.我是一个很喜欢挑战的人,也常常想要改变轨道,从来不肯循规蹈矩,然而,却不喜欢改变日常生活的习惯.不管在什么样的日子里,只要有一本书,再寒凉的天气,也像在口袋里放了一个暖炉.  相似文献   

10.
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中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这是因为习惯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觉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不用别人的帮助提醒,也不用再进行意志努力,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并长期受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规管理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保障;灵活的策略是习惯养成的必要手段;心灵沟通是习惯养成的疏导途径;和谐向上的班集体是习惯养成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2.
习惯时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良好的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但要认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更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去摸索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和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学教材优势养习于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学生坚持自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王小云 《小学生》2013,(11):5-5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数学课堂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心听讲的习惯。2.阅读课本的习惯。3.勤思好问的习惯。4.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5.小组合作的习惯。通过本人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较差。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去听,课堂上常常  相似文献   

15.
“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是学校教育理应完成的任务.现代学校,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性素养,这其中就包括合作习惯.培养合作习惯也是小学教育的职责所在,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国家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相似文献   

16.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重中之重的课题,作为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幼儿教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平时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本文是作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点粗浅做法.分别从什么是学习习惯、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何谓学习习惯 学习《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学,效;习,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复学习,求的知识技能.习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有利于个人和集体的生活安排,不良习惯则其有害影响.惯亦作贯.《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学习习惯就是人在求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包括:自学习惯、听课习惯、写作习惯、看书习惯、朗读习惯、考试习惯、探索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习惯“词典中解释为: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段时间方能形成.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制定了一套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目的在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一种或多种终生受益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习惯主要有:讲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积累的习惯、合作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动笔的习惯、想象的习惯、动情的习惯、多读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创新的习惯等.……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育家曾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注意习惯的养成".-个人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遵守公德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  相似文献   

19.
行为铸就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影响人生命运的一种力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想,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金秘 《辽宁教育》2003,(1):42-44
教育专家魏书生反复阐述: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一个好教师就看他培养学生多少好的习惯.魏书生之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能使他的学生具有那么多良好的习惯,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养成了很多良好的教学习惯.为此,在学习研究落实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践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校注重对教师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和强化,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