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翻译、介绍。这种翻译、介绍,影响并滋养了近现代浪漫主义作家。作为诗僧、情僧、革命僧,苏曼殊身上的浪漫因子在其作品中得到极致展示,他的文字以其典型的主观自叙传色彩、鲜明的浪漫抒情和感伤倾向以及孤独悲苦的漂泊者形象成为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资源,引领了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涌起。无论是翻译还是创作,苏曼殊都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作品的翻译,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荡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的精神资源.由于在时代精神和个人气质两方面都与英国浪漫主义存在相通之处,使他在众多外国文学思潮中,对英国浪漫主义情有独钟.但苏曼殊毕竟与拜伦、雪莱和彭斯等人处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这就决定了苏曼殊在接受影响的时候,不可能表现出与英国浪漫主义完全一致,甚至在一些方面背道而驰.苏曼殊在一个不是真正需要个性解放的时代,用一种"行云流水一孤僧"的形态去应对当时的历史潮流,他始终没有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也没有邀宠争荣,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乐观和悲观、亢奋和消沉之间游离,苏曼殊不可能最终达到拜伦、雪莱那样真正自由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晚清作家苏曼殊以翻译和创作同时闻名于文坛,他并行涉足欧洲浪漫主义、印度文学和本国古典文学,让作品中不同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识得以交融。将自己与他人创作的前文本自然嵌入新的自创作品也是苏曼殊别出心裁的偏好。苏曼殊最负盛名之作以外的几首短诗体现了他的独具慧眼,他的译作与创作在语内交流的互文网络系统中具有互动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苏曼殊翻译《悲惨世界》为个案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曼殊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苏曼殊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苏曼殊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辨别、澄清《娑罗海滨遁迹记》这部未完成小说的作者对研究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成就及评定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除从苏曼殊的思想与佛学、苏曼殊的文学与创作两方面进行研究之外,通过对《娑罗海滨遁迹记》文本的相关重要话语的考证、辨析,可以基本认定《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是苏曼殊对“南印度瞿沙”的作品翻译,而是苏曼殊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文学翻译实践对现代翻译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成就、背景、过程,翻译方法的研究,探索苏曼殊文学翻译实践的文化内涵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影响了他,加上他特殊的家庭境遇和飘零的身世,形成了他复杂矛盾的世界观。单就文学方面而言,他诗歌创作中所流露的忧愁伤感的情调,与其所译诗歌中雄浑壮阔的气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广为讨论的话题①。在前人研究、著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苏曼殊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差异入手,进而对他在文学翻译方面的一些现象进行梳理,最终结合时代与他自身的特点,从苏曼殊的人格理想与现实的联系与分野这一角度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文学的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新的诉求,新文学的现代化既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也有文学市场的需求,更有审美向度的追求。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功利性文学、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一起构成了新文学史上多边对峙的文学空间。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这一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在90年代以前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文学史范型内隶属于"近代文学"的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思想中体现的轮廓清晰的两面性,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定位苏曼殊在文学历史中的坐标,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翻译和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将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中,阐释其诗歌、小说、译作中所体现出的个体独立精神,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生成的作用,在其小说艺术手法的现代性倾向的综合分析中,发掘苏曼殊的极富魅力的精神探索历程,归结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苏曼殊翻译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一直吸引着后人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文章着重对苏曼殊为什么会选择《悲惨世界》来作为他的翻译对象,其中寄予了他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探讨。这其中有政治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以及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代诗人苏曼殊,已经有一些传记作品陆续介绍了。但是这些作品或限于史传和评传范围,偏重学术考证,仅局限于在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中存活。邵盈午著的以叙说传主的思想活动的动态性事件的文学传记《苏曼殊传》,则提供了一个既有思想的厚重性,又富情节生动性的苏曼殊生平传记。这一撰著打开了一扇苏曼殊研究的文学传记窗口。本文拟由《苏曼殊传》出发,比较其他关于苏曼殊传记作品,以讨论文学传记的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晚清小说家曾朴毕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 他对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曾朴译介雨果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文学因素和个人因素。他对待翻译态度严谨、思想明确, 注重名家名篇, 重视译品质量。对雨果的全面系统译介最好地体现了曾朴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他的小说大都具有自传性。苏曼殊小说中男性人物的姓名与苏曼殊的姓名有关,男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与苏曼殊本人接近,男主人公的性格与苏曼殊的性格相似,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自我色彩,是对其凄苦人生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7.
王文娟 《文教资料》2010,(24):19-20
苏曼殊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生命的后期他用"自戕"的形式结束了极其短暂的一生。本文从苏曼殊的生平、身世、政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等方面,透视苏曼殊"自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蒋芬 《华章》2011,(17)
通过多种修辞的运用,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达到了政治诉求和文学审美的统一.而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体现了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意气相投.本文通过分析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和苏曼殊的译作<哀希腊>,认为苏诹<哀希腊>达到了政治诉求和文学审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苏曼殊及其小说在"言情"的魔力之外,更凭借小说思想与形式内外兼修的技术优势,获得了新旧文学转型期"承前启后"地位的殊荣。细读苏曼殊的小说,文本彰显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情缘与佛戒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拉扯、自卑与超越的纠缠等多维的思想艺术张力。也正是这种张力,最终成就了苏曼殊小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卓越而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苏曼殊的小说放在清末民初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中,通过微观的考察,宏观的把握苏曼殊的小说创作道路,以及该历史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流变。本文认为从苏曼殊早期的《惨世界》到后期的爱情小说,无论在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上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有作家本人的因素,也与当时小说观念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对政治小说的反思与否定,也代表了艺术的回归。因而,随之而产生的鸳蝴派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了。然而,苏曼殊并非鸳蝴派,作为从旧小说到五四新小说的过渡,苏曼殊的探索和追求是有典型意义的。他的小说中的个性意识、新颖的结构方式、自我形象的塑造、感伤的抒情倾向等等,更开启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