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隐喻和转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反映和认知世界万物的工具,是人类通过事物间的相似性、象似性和关联性从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隐喻和转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中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手语。由于手语是视觉性语言,因此一切非视觉概念的表达最终都必然以视觉意象作为归宿。该文以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手形词典为基础构建中、美手语词汇图库,并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视角,运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进行比较、分析,展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进一步阐明了中、美手语比较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手语语言地位的确立是手语翻译走上职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语言学界对手语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虽历时不长,但进展较快,手语的语言地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加之社会需求和行政力量的推动,对手语的研究(包括学术性研究及应用性研究)呈现了十分火热的场面。这无疑对加快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对这段开创史进行了回顾,同时揭示了其中的某些隐忧,以期使我国手语翻译的职业化之路走得更畅、更健。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聋哑人自然手语作为听力障碍者第一语言和教学主导语言的结构、发展和影响。通过自然手语与社会主体语言——口语的比较,分析社会语言的变化,以及社会各界对自然手语的误解、偏见和自然手语使用群体对自己语言与有听力人士的主体文化语言的一系列态度观念,以引起人们对听障人士的关注和爱护。  相似文献   

4.
自然手语与规约手语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前中国大多数聋校是以手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本文从手语的基本特点入手 ,把手语分为自然手语和规约手语并具体分析了两者的特点 ,进而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自然手语和规约手语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以建立聋人手语语料厍。  相似文献   

5.
用手表达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认识手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人对于手语还存在着不少偏见和误解,认为它是一种不健全的语言表达形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认为世界上所有聋人使用同一种通用的手势语等等。这些误解是因为我们对聋人群体及其赖以交际的语言形式缺乏认识与了解造成的。本文以美国手语为例,从语言学角度对手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别从音位、形态、句法层面描述了手语的语言特征;指出并强调手语跟口语一样具有人类语言的所有特征,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的视觉空间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它是一种完全、自然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6.
美国手语研究之父、手语语言学研究的奠基人威廉姆.斯多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使手语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认可。他开创性的研究不仅奠定了美国手语的语言地位,更改变了手语使用者———聋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深远地影响了聋人群体的生活和聋人文化的发展。文章介绍了斯多基从英语语言研究转向手语语言学研究的过程和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真理的学者风范;文章也比较客观地评介了他的手语研究和研究思想,力求给我国对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教育专家,特别是语言学家以启示和借鉴,以促进国内的手语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蕴楠 《考试周刊》2014,(22):145-145
本文旨在化解高校手语教学中"自然手语"和"规约手语"的矛盾,并提高手语教学质量,采取定性研究方法,阐述手语协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实施过程,以及与传统手语教学方法相比,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316名聋生和160名使用手语教学的教师进行手语使用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主要使用的手语类型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两类手语并用"、"中国手语"和"地方手语";聋生主要使用"地方手语"的比例及其水平高于教师;教师主要使用"中国手语"的比例及其水平高于聋生;职前学习和同事教授是教师学习手语的主要途径;教师、师生、聋生之间的手语使用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聋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影响了师生及聋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对制定"通用手语"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视阈下的手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是研究手语本质及其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有声语言和手语中隐喻表达的异同,揭示二者共同的神经基础,有利于阐明手语中隐喻表达的系统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手语的运用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手语运用与有声语言之间存在对应 关系。有的手语运用与有声语言之间没有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差异,我们可 以把手语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手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明确这两种手语的异同对于手语研究和聋教育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口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基于不同的观点提出了提升聋校学生语言能力的不同途径。口语教学强调语音意识的培养,双语教学强调手语在习得汉语言中的重要性。口语教学在实现聋生语音构音上面临挑战,双语教学对手势汉语的手指语依赖性及手势汉语在聋生汉语言习得中的使用上也并未给予详尽说明,同时,缺乏本土化研究作为理据。聋校汉语言教学应将口语和手语均纳入聋校课程和课堂中,结合理论和实践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手语是一门视觉语言,是中国聋人使用的语言。手语工具书系统汇辑手语方面的资料,并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阅。本研究意在描述中国手语工具书编纂概况,梳理编纂的特征,并提出中国手语工具书编纂的建议,进而推动中国手语的基础研究,完善中国手语工具书的编纂,最终促进中国聋人参与社会生活,提高文化素质,满足聋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手语语言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反思传统聋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聋校语文教学法———通过手语和汉语互译训练,帮助中高年级聋生提高汉语书面语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本课程的核心理念为:聋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手语,聋校语文教学应当从二语习得理论中借鉴方法;明确聋童的汉语学习实质上是从自然手语到书面汉语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严格区分自然手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聋校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承担着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聋生语言能力普遍不强是不争的事实。克服传统缺陷补偿教育观念的羁绊,坚持科学人本理念的引领,实现教学本位的全面、理性回归,应是当下聋校语文教学改革应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是聋人间及聋人与听人间交流的两种普遍方式。自从1960年美国语言学权威史多基博士得出了手语是一门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的结论后,手语便作为语言来研究。文章从两者的适用范围差异、特点上的差异、语法的差异这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语法的差异上,例举实例,便于直观地体会二者在语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发展与升级,作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并且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然而聋生由于先天在生理上就失去了听觉能力,从小就没有形成健全的语言表达系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采用手势以及动作。在生活中由于大部分的人还不是很懂手语,所以聋生的交流也要逐渐依靠书面语言。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保证他们能够熟练地与人进行有效交流。本文就中学聋生写作能力分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以供参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聋生由于存在听觉障碍,视觉补偿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聋校语文课堂重视知识可视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中让聋生在游戏、体态、绘画等情境中以玩、看、画等形式进行识字,极大地提升了聋生对于所学字词的接受能力;以看图说、演、想、写等形式进行说写训练,有效的提高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聋生通过想象阅读,感受美、体悟情,较好地培养了聋生的阅读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8.
聋校课堂和媒体中出现的手语翻译多是对汉语的翻译,即使用的是文法手语,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多数的聋人对手语翻译的信息接收不畅。文章旨在论述手语翻译与聋人文化的关系,认为手语翻译是手语和汉语之间的信息转换,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9.
Rhe study compares sign and oral language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6 hearing people with no knowledge of sign language and 36 deaf people reasonably fluent in sign language. (The deaf participants' level of hearing loss ranged from severe to profound.) Oral and s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as assessed by means of texts at three different difficulty levels. After being exposed to the text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had to tell what they had understood about them, answer a set of related questions, and offer a title for each text. When the hearing group's comprehension of oral versions of the texts was compared to the deaf group's comprehension of signed versions, the deaf group showed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explicit content of the texts but added more invented content and made more errors.  相似文献   

20.
The ability to comprehend and produce language stands as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cognition and enables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within human society. A prop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is requi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s that may be used to assist those individuals who have failed to achieve, or who have lost competence in, language behaviors. For signed languages, models of competent language use are lacking. This lack of knowledge hamper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ssessment measures for deaf children who may be experiencing learning problems beyond those confronting the normal deaf child. I discuss two research avenues that have begun to provide a window into the neural systems involved in sign language processing: studies of language disruptions in adult deaf signers who have suffered brain injury, and studies of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in normal deaf signer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neurocognitive model of sign language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