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温彤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6-127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谈读书》一篇成功实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再现,准确把握住原作的整体风格,恰倒好处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真正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再现能力更是一种跨越语言之上的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李凌 《考试周刊》2011,(55):25-2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源语风格的分析工作至关重要。翻译风格论认为译者需要领会文学作品迥然各异的源语风格,进而探寻如何再现这些作品的风格,才能将源语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挖掘得更深。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文体特征,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杨必译《名利场》是我国译苑中的一株奇葩,本文将以风格论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具体分析杨先生译作中的人物对话,领略其再现原作语言美、艺术风格美的深厚功底,感受其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谈读书》成功实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再现,准确把握住原作的整体风格.本文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谈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通过比较研究,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5.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朱明海 《英语辅导》2008,(3):141-143
本文对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进行赏析,方法是以对原作的文学批评为基础,比照译作进行分析,探究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能再现原作的语言风貌。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译者必须具备“译者意识”,从内容到形式,即在语言、句法、文化背景,民族色彩、审美情趣等方面,忠实并切合原作,准确把握原作的神韵、意境,原作风格的“不可译性”是能够过渡到“可译性”的。如果原作清新淡雅,译作也同样清新淡雅;原作诙谐幽默,译作也诙谐幽默;原作隐晦生涩,译作也隐晦生涩,尽力达到“语言的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的语言形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事件发展描述起着关键的作用。作者必须重视文章的遣词造句,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于译作而言,要把文章的主题完整地再现给读者,保持原作丰姿,译者应注重译入语的语言形式,译文的语言形式不容忽视。以《觉醒》译作为例,试图说明译文的语言形式与主题再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犹如直译与意译之争一样,风格的翻译也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原作风格是否应该在译作中再现,能否再现以及如何再现,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说来,在我国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认为风格可译;另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既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又要再现原作的语言艺术。互文性作为一种动态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对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英美文学翻译的策略,并用实例验证策略的应用价值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任何句子都是语篇的一部分。语篇对词、句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要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形式,必须从语篇层面着手。语篇分析对文学翻译具有较大作用,它有助于准确表达词语意义,有效促进译作通顺,贴切体现原作风格和灵活再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这里从语言史、翻译史、体学以及目标读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原作语言适合其当初目标读的字阅读能力和接受水平,而且原作与其原目标读之间没有语言上的时代隔离现象,那么为了使译作的语言再现原作当初语言的时代特征,译作体的选择就应尽可能地服从我数目标读的语言使用偏好,采用现代语言,才能使译作和原作在体上取得尽可能的一致,共同凸显出作品语言的当代特征,只有这样的体选择,才能使名的重译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好的衔接词汇的翻译不但可以实现译文语篇的连贯,而且还可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中各种词汇衔接手段的识别和重构,阐明在语篇翻译中词汇衔接的合理翻译能让译文从意义和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相似文献   

14.
《鲁宾逊漂流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国内众多的译本中,方原译本堪称原作的经典再现。对此译本音形意等美的再现评析,我们可看出经典译作是经典原作美有效传递的结果,也是译者以自身文学素养和专业造诣将原作中的非形式系统和形式系统两方面内容进行结合,再现于译作中的结果。读者也可从中探寻到原作美在翻译中的传递过程,进而更好地体会原作及其译作的美。  相似文献   

15.
尤金·A·奈达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和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本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文体两方面来评析翟象俊所译的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旨在分析该译作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7):49-50
好的译文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在最大限度上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实例详解.指出应用文体翻译必须分析原文的文体特点,采用适当的文体语言和翻译方法,以达到再现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语体和文体涉及体裁和题材的语言与结构。语体和文体是表达,而翻译也是表达。寻求原作的表达,再从翻译中表达出来,是翻译的核心所在。翻译者在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体裁进行翻译处理时,必须展示出原作语体和文体的复杂内涵和再现原作的表达形式以及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18.
沈卉卉 《海外英语》2011,(2):113-114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衡量译作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固定一条,而应根据原作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行变化。古诗的翻译标准尤其应该倡导多元化,译作的优劣应该从音韵,句法,意境翻译等方面的贴合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最佳近似度为原则,从各方面尽量接近原作。同时,试图通过这套理论,找出李白《送友人》三个英译本中最符合原诗的版本,证明在现今的多元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译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作者及其作品;译者要作为作者,把原作的思想生动准确地再现出来;译者由于翻译中遇到文字、风格、文化等差异,他的叛逆者身份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译者的多重身份融合,才使得译作更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