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重要的汉学家.他是新教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经美国纽约到达广州,因清廷禁止传教,只得在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做译员.马礼逊早年在伦敦师从华侨学过初级汉语,到广州后受外交官多马·斯多东影响,继续悉心钻研汉语,水平益增.不仅能用汉语翻译<圣经>,还编撰了六卷本的<华英词典>,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设立印书馆,创立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他为汉语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东西洋每月统记传>的创刊时间、办报策略、新闻取向、栏目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出发,确定了这份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纸具体创刊时间是公元1833年7月25日.在中国新闻史上,<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功在于郭士力等传教士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有清晰且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初入中国不被完全理解的局面,也包括发表<新闻纸略论>来介绍报纸本身的性质,为传教做先期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机械"一词就已经出现.<庄子·外篇·天地>上记载了子贡(约前520--前456年)对一抱瓮吃力浇菜的老者所说的话:"有械('械'乃是一种汲水工具)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韩非子·难二>中也说:"审于地形、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人多."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于公元1893年2月17日正式创刊,比<申报>晚创刊21年.经过英国人丹福士和美国人福开森两任所有者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新闻报>、<申报>,<字林沪报>三足鼎立,到<申报>、<新闻报>并驾齐驱,使<新闻报>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报,其经营策略和活动很值得探究.综观<新闻报>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活动,可以发现<新闻报>的经营者在经营报纸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现代营销学的一些理念,这些现代营销策略和技巧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新闻报>的发展,使其影响和销售量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歌(童谣)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列子·仲尼>记载:"立我烝民,莫不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首童谣据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3000年的历史[1]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童谣由于缺乏专人搜集和整理而不得不自生自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搜集整理童谣的工作才开始零星地开展起来,吕坤收集整理的<演小儿语>、清代郑旭旦编辑的<天籁集>以及清人悟痴生编选的<广天籁集>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10余万册资料里,有三部最早出版发行的、记述红军长征的珍贵史料.第一部:<红军长征记>(上、下册).第二部:<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三部:<二万五千里长征记>.  相似文献   

8.
"香消玉殒"只用于女性 2011年5月22日<新京报>B05版有一个通栏标题:"挑战者'香消玉殒里根致词悼念--寒冷天气导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时爆炸".这使我想起2005年2月28日<辽宁日报>上的一段话:"不幸的是,1986年1月28日,就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3秒时,麦卡利夫人与其他6名航天员一起香消玉殒."两篇报道都使用了成语.香消玉殒".用得对不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0.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见证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法治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是电视栏目的生存大限,而<今日说法>已经走过了十年. 诞生于1999年1月2日的<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播法制栏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稳定在中央台收视率排行榜前十名,2005年更是两次创下收视率排名第三的佳绩,此外在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综合评比中多次名列第二名.李长春同志曾批示<今日说法>"是‘三贴近'的典型",刘云山部长也曾称赞"创造了‘绿色收视'的奇迹".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今日说法>凭什么能够保持这么长的时间而青春依旧?回答这个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今日说法>的特征,并进而理解法制节目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3.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江西丰城电视台开办了休闲文化栏目<最爱我丰城>.作为该栏目的开创者之一,笔者经过一年来的摸爬滚打,有艰辛、有喜悦、有困惑,现将其收集、整理,以期对县级台办好地方栏目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这两段话均摘自"百度百科"的"韩愈"词条.韩愈究竟是哪里人?百度的说法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插图的历史与种类 插图艺术作品在我国图书史上源远流长.据考证,在我国先秦时的<山海经>等古籍中,就已经有插图了.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插图是从敦煌17窟中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本<金刚经>的"说法图".  相似文献   

17.
"大编研"一词最早见于现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发表在<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2期的<"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势和新出路>.该文指出: "所谓‘大编研',是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编研而言的,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扩展和延伸.传统的档案编研,实际上主要就是档案馆、室以书刊为载体汇编档案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公布.它的编纂者基本是档案馆、室,它的载体基本是书籍、刊物等印刷物,它的形式基本是文件汇编,它的材料基本是馆藏档案,它的发行范围一般也比较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小编研'.  相似文献   

18.
文献"一词在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孔子.<论语·八佾>记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礼运>记载: "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20.
读了<北京档案>第五期刊登的西阳同志的杂谈<是缺"米"还是缺"巧妇"?>后,很受启发.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档案部门搞不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并非缺‘米',主要是缺‘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