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鲁迅的直接死因产生了怀疑,认为鲁迅之死,是为日本须藤医生所害,从而引起一场学术论争,这一问题有鲁迅学专家们去解决。我们读到了由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所整理的《鲁迅先生病史摘录》的档案后,看到了鲁迅人生中的另一半历史,引发了我们解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李成 《中国记者》2018,(3):125-125
鲁迅无疑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上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研究鲁迅在新闻学方面的成就亦有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徐人仲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他新近出版的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从新闻学看鲁迅》一书。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八年版《鲁迅全集》从出版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这期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鲁迅著作的出版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今天,鲁迅的书不仅在全国人民中广泛流传,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但是抚今追昔,我们不应该忘记,四十年前编辑出版第一部《鲁迅全集》的人们,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从国民党法西斯匪徒的魔爪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为我们抢救和保存了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三八年版的《鲁迅全集》不仅为后来鲁迅著作的出版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化人,对文化的积累、创造、传播,乃是与生命一体的终生伟业。而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劳动成果,正是这种积累、创造、传播的最佳体现。鲁迅自觉地将毕生的精力、智慧、才学奉献给了这种“积累、创造、传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而言,作为编辑,鲁迅的成就和贡献亦是实实在在的。孙郁、黄乔生主编的“回望鲁迅”丛书中的《编辑生涯忆鲁迅》,真切而详尽地记述了鲁迅的“编辑生涯”,记述了他作为编辑的所做、所思、所想,为我们今天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对照自己…  相似文献   

5.
李中法 《出版史料》2006,(4):101-103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曾经有过一位人物:当他作为北新书店创办人和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时,人们会记起他为出版史写下的闪光一页;而当他作为鲁迅先生与北新书局的“版税事件”中的一方时,他又常常受到人们的贬责。他———就是李小峰。在30年代,北新书局曾经最早地把鲁迅、郁达夫、冰心、苏雪林(笔名绿漪)、柳亚子、蒋光慈、周作人等重要作家的许多作品推向读者,使它们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宝贵财富。这诚然应该归功于作者们,但作为北新书局编辑部的负责人,李小峰也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这证明李小峰不仅仅是一位出版家,还曾经是脚踏实地而又…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鲁迅的直接死因产生了怀疑,认为鲁迅之死,是为日本须藤医生所害,从而引起一场学术论争,这一问题有待专家去解决。读到由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所整理的《鲁迅先生病史摘录》的档案后,看到了鲁迅人生中的另一半历史,引发了我们解读的兴趣。这份档案中记载:鲁迅的“吸烟史33年,每天约50支,55岁减至每天15支”,鲁迅人生的另一面从这里展开出来。  相似文献   

7.
提起清末人物,人们好像只知道慈禧和刘罗锅了。而那些真正需要我们记住的曾为我们这个民族呕心沥血、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却几乎不再被人们提起,更遑论借助先进的现代传媒让他们重现于艺术舞台之上了。沈家本就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记住的历史人物。作为主持清末修律的重臣,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称得上法学家的人。说他是中国法学的奠基者,如同说鲁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一样,其地位与价值相当,一点都不过分。且不说他那等身的遑遑巨著,仅凭在他主持下修订的十余部大法,以及他为沟通中西、融会中外法律的努力,就足以让他在中华法律文明的史册中…  相似文献   

8.
北京鲁迅博物馆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人物博物馆之一。四十年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鲁迅博物馆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一座藏品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博物馆。在上海、广州、绍兴还建有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是这几个馆中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一个馆。鲁迅博物馆现收藏文物近30000件。其中鲁迅文物21()00余件。主要包括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日记、题赠、古籍辑录手稿及藏书、藏画、藏碑帖等。这些珍贵文物全面地反映与记录了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生的业绩。此外还收藏着许寿裳…  相似文献   

9.
冯少波 《新闻实践》2001,(10):57-58
什么人物是新闻人物?这是人物通讯的核心问题。对此,穆青有精辟的阐述:“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我们的新闻人物是生活在群众中的,可以说是埋在沙土中的金子,需要我们去挖、去选、去发现。”(穆青《新闻散论》)这段话  相似文献   

10.
在人物专访中,如何抓住现场描写这一环节,使专访中的人物鲜活生动,给人以启迪,这是我们在采写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些记者不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写出来的人物专访干干巴巴,读者不愿意看。现结合采访实践,谈谈如何搞好人物专访中的现场描写问题。  相似文献   

11.
“假洋鬼子”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对于这个称谓,英若诚不仅不反感,还觉得这是大家表达友善的一种方式。他曾请四弟英若智为自己刻了一枚“假洋鬼子”的图章,算是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号。英若诚的确是个集大俗大雅、大洋大土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06,(15):62-62
面对纷繁多变的业界景象,我们再次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一切都是中间物。”我们承认传媒业生存发展中的现实局限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谁都得面对。因此,对矛盾和问题,不用回避。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产业发展,种种问题的存在,恰恰让我们更加接近“是什么”、“应怎样”。  相似文献   

13.
每年鲁迅的诞辰或祭日,海内外会举办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对于短期内了解鲁迅而言,首推就是其传记了。在众多传记中,莫过如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连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也是推崇备至,她说:“许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净出一些真实的材料,为我们辈后生小子所不知不见,值得珍贵,而也给热心研究这一时代一个文化巨人的一点真相。就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视了。除了许先生,我们还能找到第二个肯如此写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4.
由于教学需要,我咬了咬牙花了十多元钱买来一本“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志浩教授审定”的《鲁迅作品辞典》(以下简称《作品辞典》),翻开一看,原来是一部错误连篇,拼凑抄袭十分惊人的辞书。现仅就其“历史人物”部分稍加举例,想借贵刊一角之地发表出来。现只抽举“历史人物”的第三画,此画共收中外人物8人,现选  相似文献   

15.
周海婴日前建议,重新编辑和出版《鲁迅全集》。周海婴是鲁迅先生之子。他说,18年来,鲁迅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新成果,有的研究者还发现在1981年版本中存在不少批误。我们理应在以往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通过汇校整理出版一种更为准确无实的《鲁迅全集》,这对于正确理解鲁迅和更好地普及鲁迅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海婴建议新编《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冲撞转型、人物典型沛然涌 穆青说:“获得细节,处理好细节,这是记者的思想现的时代。一方面,新闻记者为先进人物的事迹所感动、 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力的综合反所振奋;另一方面,在采写过程中又不无苦恼:典型人物 映。”堪称至理名言。写多了,就会产生张三、李四都“差不多”的感觉。 细节在表现人物典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人物典型之所以典型,在于其鲜明的个性。人物典型个性的展现,首先需要我们发现并提炼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联名句,高吟肺腑,辞婉情深。这名句中的“孺子牛”,后人多解释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给“孺子牛”赋以新意,催人奋发,激人斗志,对人们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学习鲁迅先生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19.
60多年前,鲁迅先生批评张资平的“小说学”,将张氏“小说学”概括为“那就是——△”。没想到,60年后的今天,张氏“小说学”大走俏,文艺作品中的“△”之风竟时髦于当代了。这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有趣的文化现象。随便看一部电视剧,略事交代,人物出场,铺垫伏笔,剧情就渐渐进入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是目前最"全"的"鲁迅全集",可是《几个重要问题》这篇文章仍被遗漏。从《几个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以及后来一些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唐弢、严家炎态度来看,《几个重要问题》理应编入《鲁迅全集》。同时这篇文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晚年的心态以及左翼文学界内部的论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