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赖红卫 《重庆师专学报》2002,21(2):31-36,78
此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并借助现代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隋文帝杨坚的性格,通过对隋文帝日常言行的分析,以其性格的矛盾性为基础,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剖析了他的性格特征。从性格类型来看,隋文帝既有内向型又有外向型的倾向,而以内向型性格类型占优势;从政治、宗教感情来看,他的宗教人格与政治人格矛盾地并存于一身,宗教人格并不妨碍政治人格的实现;从个人感情世界来看,他既有冷酷绝情的一面,又有对父母的挚爱和对其妻温情的一面;从经济角度看,节俭与贪吝的性格并存;从用人为政方面看,统治前期知人善任,后期多疑善猜,终受蒙蔽;从统治手段来看,血腥残忍的性格表现得尤为充分,但也偶发仁恻之心。隋文帝的矛盾性格使他在治国施政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他的性格特征渗透到他的政治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饮酒诗和他的田园诗一样,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两者共同构成了陶渊明思想,即隐逸与济世的矛盾恩想的统一体。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他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其饮酒诗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东晋以降大批的文人骚客,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中国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又字渊明,也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小时候家境贫困,但他努力研讨儒家经典,29岁起担任江州祭酒,后辞官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今留有诗歌120多首,辞赋散文10多篇。他的诗歌基本上可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表现他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不满和抨击,田园诗则歌颂劳动,赞美农村生活,同时也反映农民的疾苦,他的诗作中有代表性的有《杂诗》、《咏贫士》、《归园田居》、《移居》等。陶渊明的散文和诗赋也很有名。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从42—63岁时,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躬耕、隐居生活。越是到晚年,陶渊明的生活越是艰难,甚至连勉强糊口都难以为继了。陶渊明生命最后的日子,也是他一生遭遇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带着遗憾、也带着无比的欣慰,饱经忧思的一代伟大诗人就这样在贫病交加中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 ,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9.
陶诗有着独特的“深度”。陶诗影射政治,思想深刻而矛盾,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世界观念是其具体表现。“陶诗的深度”的形成,既源自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亦师承前代诗人应璩、阮籍之创作经验,更远则源于儒家比兴诗教传统与玄言诗写作风尚,本质上反映了陶渊明的政治处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思想、纠结心态。“陶诗的深度”自南朝至隋唐被时人普遍漠视,宋代以来,陶渊明其人其诗对政治的关注及其思想的矛盾性、丰富性与超越性才得到发现和推崇。“陶诗的深度”这一判断,从文学规律和艺术影响来看,反映出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思想的必然联系以及意境的创造、含蓄之美等诗歌美学问题,这也是陶诗能够经过时间打磨成为杰出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具有极为强烈的自由思想,他始终把个体"己"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从生命本然的角度肯定个体"己";但是,陶渊明同时还有自觉的德性意识,这使得他的自由思想表现出与时流异趣的倾向。陶渊明坚持个体"己"与德性"己"的统一,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爱玲 《现代语文》2002,(12):30-30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课本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墟”字的注释为“集市”,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体现了陶渊明平易淡雅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图画:“远远望去,是一片模模糊糊的村庄,从那小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这是多么淳朴、宁静的田园风光,正是这种淳朴宁静深深吸引了陶渊明,使他下决心告别虚伪、嘈杂的官场。而如果把“墟里”释为集市里,则顿感嘈杂之声入耳,破坏了这幅画的宁静和谐,恐非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陶渊明隐居山林,远离当时的官场,表现出隐逸的坚定主观意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前期生活主要指陶渊明的少年,青年及壮年的前一阶段,陶渊明的前期生活又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9岁之前,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是种田和读书,第二时期,陶渊明29-41岁,这一时期是陶渊明矛盾生活的开始,也是他经历最丰富的时期,对于其思想的最终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时期他先后有过五次出仕。《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即总结了其半生的生活,又提示了其归耕隐居的独特意义。对于了解聊渊明的人格和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15.
王之道《相山居士词》存词近二百首,词集中有很多唱和之作,表现了他忧时忧民的积极心态。节序词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政治苦闷。还有一部分词,王之道借陶渊明和苏东坡表达远离政治、意欲归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在表现手法上,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采的传统,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 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险。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8.
张振富  钟志昌 《课外阅读》2010,(12):199-199
前人分析陶渊明诗歌中表现的“田园乐趣”,往往多从陶渊明从田园中享受到的乐趣人手,以此反证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这样当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尽管陶渊明从山水田同中找到了一些乐趣,但由于其根本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难以实现,这就决定了他的所谓的“乐趣”不可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乐趣,而只是诗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从山水田园中寻找安慰的一种郁闷、酸涩与无可奈何的“乐趣”罢了。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对《史记》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体现。陶渊明对《史记》的接受表现在从《史记》中取词、从《史记》中取材、以诗的笔法勾勒历史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世所公认的平民化诗人,而他的平民品格,在今天来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因为温饱而出仕,由于心理不适而辞官,出和入的原因皆显得普通自然;像地道的农民一样,表达对农村、农业及农人的真切体会与感情;读书不求甚解而令人想见初级文字水平者的阅读状况;如普通父亲般关爱怜惜子女;《闲情赋》所表达的爱美好色之心,恰是人间真情常情。认识陶渊明的这些平民化表现,其实也是我们认识陶渊明作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