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中,一直未能实现冻土的自动观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基于微型雷达技术实现冻土自动化观测方法,在不改变气象部门沿用的业务规范和观测方法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波雷达测距原理的冻土自动观测仪,并进行了外场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冻土自动观测仪能精确测量冻土深度。各项指标符合中国气象局《冻土自动观测仪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进而验证了基于微型雷达技术实现冻土自动化观测方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冻土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合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要求,介绍了沉降观测的布设方案和测量技术要求,简要阐述了沉降观测方法、精度和评估方法,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进行了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3.
地面气象观测人工站与自动站记录差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与人工两种观测体制所获取的气象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仪器原理差异、观测时空的差异、采样方式的差异、人工观测人为误差造成的差异。自动观测的数据优于人工观测,更能反映大气中各要素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角高程测量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单向观测法、对向观测法、中间设站观测法三种三角高程不同观测模式,并对各种观测方法,计算方法,精度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三角高程测量常见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E601B型蒸发与小型蒸发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发量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要素,本文利用青海省30个气象台站E601B型与小型蒸发对比观测资料,分析了我省两种蒸发器观测资料的差异、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两种蒸发器观测值差异的原因。确定了由小型蒸发器换算到E601B型蒸发器蒸发量的折算系数。  相似文献   

6.
黄小妹  杨少英  黄智 《科技风》2012,(21):47+49
正确测量判断能见度能给航空、航海、陆上交通提供重要安全信息。本文通过选取连山站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的08、14、20时正点前50分钟人工观测数据与安装在同一地点的能见度仪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两种方法测得能见度的趋势是相同的,有较好的相关性;人工观测能见度的准确性受到观测员的视力差异性和对"能见"定义的理解有所不同的影响,还与能见度目标物的设置环境及分布是否合理有关,人为性较大;造成两者数据差异大与两种观测方法所取最大值不一致有关。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开鲁气象站自动观测代替人工观测后气温要素进行了对比评估分析。分别对气温要素的观测值、日值、月值进行对比差值、差值平均值的对比分析。得出:开鲁气象站气温自动观测数据同人工卿.删精据-羁_有时问一贽性.可以同人工卿.测的信化历史数据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沉降变形观测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评估与分析,最后利用双曲线法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列车振动震源产生地震波的采集方法及信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描述列车振动作为震源所产生地震波的采集方法,对大秦铁路线怀柔段以及京沪铁路线究州段铁路沿线的两次观测试验记录进行了观测系统和信号品质的比较研究,分析了通过宽频地震仪和浅层地震仪所接收火车振动信号的不同特点,为再次开展野外信号采集提出了建议,并预言列车振动将成为铁路沿线进行浅层地震勘探生产中的有效震源.  相似文献   

11.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和探索宇宙奥秘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从此,人们广泛开展了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反演大气、海洋、陆地等参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此相应,提出了“遥感”这个名词,卫星遥感也伴随产生。随着其应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全球已有包括中国风云系列的近30颗陆地卫星入轨运行,获取了海量的地球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刘玖芬  高阳  冯欣  薛彦萍  何海洋  赖明  代辛 《资源科学》2020,42(10):1944-1952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具有观测对象多、观测指标多、观测技术手段多等特点。为保证观测数据质量,必须构建覆盖从采集到发布数据全周期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本文针对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对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国内外观测领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依据ISO9000族国际标准,建立由目标层、组织层、制度层、控制层及评估层五部分组成的综合观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基于模块化集成思维,构建纵横多级质量控制体系:纵向上,建立综合研究中心—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4级外部检查,横向上,建立观测—校对—审核3级内部检查制度;质控技术上,重点研究了不同观测过程的质控模块,建立了QC0(样品实验测试质量控制模块)、QC1(观测数据内部质量控制模块)、QC2(观测数据外部质量控制模块)、QC3(数据质量的考核和评估模块)4种质控模块,提高了质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全面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质控方法,保证观测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分析了高空观测气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评估,验证了处理对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陈晔峰  杨明  赵放  陈晴  高祝宇  肖云  张晓冬 《科技通报》2019,35(1):49-53,59
为了扩大浙江区域降水观测范围至海上区域,以浙江省研发的雷达定量估测降水(ZJ-QPE)为海上区域产品,以基于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逐10分钟小时降水量作为地面观测产品,采用了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对二者进行融合试验,生成了浙江区域10分钟、0.01°×0.01°分辨率的高分辨率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该方案在陆地区域(存在站点)的地区能较好地保留地面观测信息,在海洋区域(雷达格点)则保留雷达反演的降水信息,最终形成了一套覆盖浙江及周边区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格点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地震成因理论认为: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造成断层滑动而发生的。1966年邢台地震后,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倡导下,我国率先开展了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钻孔应力连续观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全国钻孔应力观测台站达到接近100个。但是,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等原因,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到80年代初,这个曾经一哄而上的观测手段又遭到了众人的群起而攻,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钻孔应变观测手段,分辨率至少提高了两个量级,能观测到固体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发展缓慢,而地应力观测则被放弃。到90年代后期,用当…  相似文献   

17.
程磊  高云  申敏 《中国软科学》2003,(12):27-30
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需要实施综合的气候系统观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框架下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我国气候系统的各个观测网和资料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建设和运行,不能适应开展综合气候系统观测的要求。本文给出了我国在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中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内容,分析了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沉降观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阳坤 《科学中国人》2011,(15):54-54
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和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长期变化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鉴于获得可靠的长期时间序列观测的数据的辐射站的数量有限,我们提出了通过结合的质量控制的观测数据和两个辐射模型的一种新的评价全中国表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繁荣方法。两个辐射模型分别是基于ANN(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和一个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铁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内江科技》2010,31(3):100-100,105
本文在介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重要性的基础上,主要对沉降板、单点沉降计、剖面沉降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观测桩这五种沉降观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对今后的路基沉降观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