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政治合法性是政党执政的有效条件。正确的政绩观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证,二者统一于实现人民利益之中。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利益作为创政绩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  相似文献   

3.
政绩与成本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要求之一,科学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政绩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前提条件之一。文章认为,政绩是施政成效减去施政成本之后的“利润”,不重视施政成本而追求的政绩容易产生种种虚假的政绩和腐败现象。因此,我们组织部门在考察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单看表面的政绩,还要看施政成本。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关系到政府的办事效率,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打造亲民政府,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关系到政府的办事效率,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打造亲民政府,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问题,认为领导干部的物质利益观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因此,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前提。领导干部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应该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利益驱动力和共产党人特有的崇高理想的精神动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对待个人物质利益上,领导干部应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和政绩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提出了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政绩观建设,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么衡量政绩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等观点,形成了胡锦涛同志的科学政绩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必须科学评价和衡量领导干部政绩。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出发点,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来;在价值取向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正确政绩观来体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考核干部政绩,要注重考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表现在: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争取最大的利益;推动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最深层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环节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2.
清代贵州籍著名学者、教育家莫与俦,从政之时政绩卓异,其后在独山、遵义等地执教数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学识、人品为后人所钦敬。  相似文献   

13.
在督陕和督豫之前,冯玉祥曾任湘西镇守使,在地方建设上颇有建树,政绩斐然。严明军纪,严禁扰民,大力提倡各类教育,尤其注重社会教育和通俗教育,整顿金融,严禁黄赌毒,加强市政建设,修桥筑路,植树造林,请免田赋,赈灾济民。  相似文献   

14.
分析和探讨了西汉时期封建循吏中的著名代表人物黄霸的政绩。他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外宽内明、体察民情,为西汉的中兴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反映儒家教育价值观的“学而优则仕”,其教育价值取向究竟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此有争论。从“学而优则仕”的语义、“学”与“仕”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背景下其本身的理论缺憾等3个方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蕴涵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学生应好好度过,并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做好四个"三",即认识人生三种关系,树立人生三个支点,把握个人发展的"三级跳",构建三方面结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什么要将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之上,意义何在?为了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地方或学校怎样对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将其转化为评价标准?怎样让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之上?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意义在于:规范学业成就评价的设计理念,提供学业成就评价的维度框架,限定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课程标准转化为评价标准,需要对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进行技术考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业成就评价指标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所研究型大学教师进行的职业成就评价指标的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教师职业成就的评价指标排序前五项分别是:学术同行认可度、职称、学生认可度、收入水平、职业满意度。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职业成就做了必要的铺垫,也为教师队伍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至唐开元年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越来越多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进入仕途,以期获得自己想要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的仕途进展情况与自己的经济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仕途顺利则经济相对较好,仕途坎坷则经济拮据。韩愈作为中唐文人的典型代表,从应举到出仕,仕途颇为坎坷,他的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与仕途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一个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