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晶颗粒态木薯淀粉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报道了水分散体系高温溶胀、常温碱分散体系强碱溶胀作用非晶颗粒态木薯淀粉制备方法.采用偏光显微镜对多晶态向非晶态的变化进行了确认,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高交联木薯淀粉可以由原淀粉多晶颗粒态制备成只含无定形结构的非晶颗粒态淀粉.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湿热处理条件对甘薯淀粉糊理化性质的影响.甘薯淀粉经不同湿热条件处理后,通过测定其透光率、溶胀度、凝沉性及冻融稳定性,分析了湿热处理水分、温度、时间、水改变对甘薯淀粉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不同处理条件下甘薯淀粉糊的溶解性均呈下降趋势.随着湿热处理水分质量分数(10%~30%)的升高,淀粉糊的透光率从11.43%降至3.5%,呈逐渐下降趋势.凝沉性逐渐减弱,膨胀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冻融稳定性增强.改变湿热处理温度(90~130℃),淀粉糊的透光率均低于原淀粉(8.87%),且静置后所得上清液体积都远远大于原淀粉,凝沉稳定性下降,而膨胀度均高于原淀粉(2.82),呈现先增后减趋势.随着湿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淀粉糊的透光率和凝沉性逐渐增加,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则呈现无规律变化.电镜扫描分析显示,经湿热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会发生明显皱缩,部分颗粒有粘结现象.  相似文献   

3.
微波辐射下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波辐射下探讨了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流变相态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辐射时间、淀粉预糊化温度、引发剂浓度、丙烯酸中和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及聚合物吸水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辐射可以得到较高接枝率的玉米淀粉丙烯酸共聚物.  相似文献   

4.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具有产壳聚糖酶能力的菌株,获得两株产壳聚糖酶菌株,对其中的一株非芽孢杆菌Yg菌株进行产酶试验并对其酶活性以及酶解最适条件进行测定.结果显示:Yg菌株所产壳聚糖酶具有较强的降解壳聚糖的能力,不同产酶时间所得酶液中,产酶36h所得酶液的酶活力最强;用产酶36h所得酶液降解3%壳聚糖,酶解最适pH值为5.5—6.0,最适温度为50—55℃,10%的酶量完全降解3%的壳聚糖所需时间为30h.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玉米多孔淀粉制备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产物成孔效果的影响,探讨了酶解成孔的机理,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在糖化酶和耐高温α-淀粉酶混合成的复合酶作用下,玉米淀粉水解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为:加酶量为按照理论水解55%淀粉的30倍加入量,糖化酶与耐高温α-淀粉酶的配比7:1,反应体系pH值5.6,酶解温度60℃,淀粉浓度60%,反应时间20h.反应后玉米淀粉的吸油率由16.15%提高到了47.59%.  相似文献   

6.
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37℃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而没有具体说明酶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更没有说明酶作用受酸碱度(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低聚异麦芽糖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淀粉为原料,采用三种麦芽糖生成酶和α-葡萄糖苷酶进行了低聚异麦芽糖制备研究。考察了麦芽糖生成酶和其组合方式,以及糖化转苷配合方式对低聚异麦芽糖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5.0,60℃下合用β-淀粉酶,普鲁兰酶和真菌α-淀粉酶(加入量均为0.1L/t淀粉)先部分糖化,再加α-葡萄糖转苷酶(加入量为1L/t淀粉)进行转苷反应,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低聚异麦芽糖,且总糖化转苷时间短(30h)。在此基础上优化出了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工艺流程,并试制了低聚异麦芽糖,产品中的功能性成分异麦芽糖达到18.7%,潘糖达12.3%,异麦芽三糖达8.0%,质量达到了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郑虹 《闽江学院学报》2012,33(5):114-119
用刚果红染色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筛选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高效产纤维素酶的菌株CMC-Z,经菌落形态观察及镜检,初步鉴定为放线菌.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设计等试验对CMC-Z培养基、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碳源、氮源最佳添加量分别为可溶性淀粉1%、明胶2%;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7.5%,培养基初始pH 7.0,装量100 m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72 h.通过方差和极差分析,表明影响菌株CMC-Z纤维素酶产生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可溶性淀粉浓度〉初始pH〉装量〉明胶浓度〉接种量〉温度〉发酵时间.经优化后,其酶活可达到38.37 u.mL-1.  相似文献   

9.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降解生淀粉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固体发酵其生淀粉糖化酶活为2237U/g(按U/g麦麸计),RDA值为15.25%。根据形态学特性初步鉴定该菌属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起始pH5。其粗酶液24h水解生玉米淀粉的水解率为86.88%;对不同来源的生淀粉的水解能力不同,为玉米粉〉面粉〉米粉〉木薯粉〉甘薯淀粉;其最适作用pH为4,最适作用温度为70℃。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多价态元素铁、锡、锰的有机化合物对低密度聚乙烯 ( LDPE)在堆肥温度下的催化降解作用 .通过对降解前后样品的力学性能、分子量、氢过氧化物 ( POOH)浓度进行测试 ,证明所采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能有效促进堆肥温度下 PE的降解 .薄膜样品在降解 6 0 d后物性明显劣化 ,粘均分子量大幅度降低 ,而样品内 [POOH]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L DPE降解速度的快慢 ,保持较高 [POOH]值的样品降解较快 ;F T-IR和 DSC分析结果表明 ,试样中羰基含量和结晶度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  相似文献   

11.
食品防腐剂焦亚硫酸钠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直接可视化观察焦亚硫酸钠(SM)与红细胞作用后形态上的变化以及对细胞膜分子形貌的影响,利用纳米分辨率水平的原子力显微镜对经不同SM浓度的红细胞表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表明:与正常红细胞相比,经SM作用后的红细胞的高度明显降低,凹陷部分更加明显;对红细胞上小范围扫描成像的结果显示,受损后的红细胞膜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膜表面颗粒排列的特征依然存在,但颗粒之间开始产生连接并团聚;SM具有生物毒性,能损伤红细胞膜,改变细胞膜的微结构,引起红细胞的溶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压静电场对绿豆种子活力影响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豆种子经不同强度的均匀高压静电场作用一定时间或经同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处理,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经不同静电场强度或时间作用后的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数有明显的变化,对其产生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强度的静电场处理,绿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均有明显提高。不同情况的静电场影响效果有所差异。场强为4kV/cm的静电场作用10min时对绿豆种子的发芽及其芽期生长的综合影响效果最佳;场强为2kV/cm到5kV/cm作用10min时,对绿豆的萌发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场强为7kV/cm作用10min时,对绿豆种子的发芽率及活力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添加不同添加量镧处理后A356铝合金的组织变化.结果表明:镧对A356铝合全晶粒细化效果不明显,但对二次枝晶间距有一定影响,当添加量达到0.35%时使合金的二次枝晶间距减小至17.41um.镧对A356铝合金的变质作用比较明显,当镧添加量≥0.05%时,硅颗粒呈部分变质形态.镧对合金中气孔影响很大,合金微观组织中气孔很少.  相似文献   

14.
在忽略卷曲效应的情形下.计算(6,0)管的电子能量、群速及能态密度三个参量.然后利用这些参量推算重要热学量电子比热容.结果表明:在低温段.电子比热容的值很小,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电子比热容才开始变大,然后又随温度呈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用流延法制备了甘油含量一定不同温度水热处理的热塑性豆类淀粉膜材料,采用粘度、X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测试研究了不同温度水热处理对豆类淀粉热塑性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粘度测试显示水热处理后豆类淀粉溶液的粘度增大;X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扫描电镜(SEM)显示,豆类淀粉经过水热处理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力学性能测试表明,110℃水热处理过的淀粉膜(甘油含量为30%)的拉伸强度为11.78MPa,断裂伸长率为27.24%,与相同甘油含量非水热处理的豆类淀粉膜相比.其拉伸强度提高了5.75MPa,断裂伸长率提高了3.32%。  相似文献   

16.
朱敏燕 《新高考》2006,(2):53-56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三个实验围绕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进行探索,由于其中较多地涉及到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如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步骤的优化等,近年来逐渐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KBr、磷酸缓冲液、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高压静电场对过氧化氢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在0.02-0.05mmol/L的低浓度的无机离子对高压静电场对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影响很小。浓度在0.10-0.40mmol/L的无机离子对高压静电场对过氧化氢酶的活力影响较大.过氧化氢酶在3×103V/cm的电场作用下活力只会升高。而对照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使得过氧化氢酶更容易受到高压静电场的影响,使酶活力产生变化的阀值电场强度变得更低,酶活力变化所需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晶型和晶粒尺寸的氧纳米化铝纳米薄膜;通过XRD及AFM分析表征了烧结温度对纳米氧化铝薄膜的晶型及颗粒尺寸变化的影响.在900℃烧结时,氧化铝结构薄膜样品以非晶相和γ-Al2O3共存,颗粒尺寸50纳米;当烧结温度为950℃时开始向θ-Al2O3转变,颗粒尺寸几乎不变,有小颗粒生成,1050℃时基本完成θ-Al2O3转变,颗粒尺寸15纳米,1200℃时基本完成向α-Al2O3的转变,颗粒尺寸20纳米,在晶型转变过程中其晶粒尺寸由大变小而后再变大.  相似文献   

19.
用动态热模拟试验技术,对经高效熔体综合处理的高成形性易拉罐用铝材进行高温等温压缩变形试验,并用OM、TEM观察分析了该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该铝材微观组织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变形温度低时,仅发生动态曰复,而当变形温度高于400℃时,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可获得等轴均匀的晶粒;在较低和高的应变速率条件下。均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但这两种条件下存在不同的再结晶机理,而应变速率为1.0s^-1和5.0s^-1时,仅发生动态回复;变形量较小时,显微组织变化不明显,变形量增大后,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若继续增大变形量,则晶粒组织将被拉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真菌Trametes sp.MA-X01所产漆酶对不同种类染料的脱色作用,考察反应体系中不同条件对脱色效率的影响;方法:以3种类型(偶氮类、杂环类、三苯甲烷类)6种染料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偶氮类染料伊文思蓝、酸性铬蓝K、杂环类染料酸性红94、碱性红2,三苯甲烷类染料亮绿SF、孔雀石绿。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反应体系中添加不同介体、反应温度、给酶量和染料质量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真菌Trametes sp.MA-X01所产漆酶对不同结构的染料均有较好的脱色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体系中加入介体ABTS可以提高脱色效率;反应温度40℃时的脱色效果最好。但该酶对不同染料的降解能力不同,反应24h,伊文思蓝的脱色率为80.31%,酸性铬兰K的脱色率为59.77%,酸性红94的脱色率为47.19%,碱性红2的脱色率为30.77%,孔雀石绿的脱色率为91.24%,亮绿SF的脱色率为89.09%;结论:真菌Trametes sp.MA-X01所产漆酶对不同结构染料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纺织染料废水以及环境污染物降解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