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童话的表现手法——拟人,符合儿童的思维;童话以贴切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从童话的这些特点看,儿童天生  相似文献   

2.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童话的表现手法--拟人,符合儿童的思维;童话以贴切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从童话的这些特点看,儿童天生有写童话的本能,他们几乎能自发地以童话的形式来写童话.  相似文献   

3.
童话,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它的表现手法——拟人,符合儿童的思维;它以贴切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从童话的这些特点看,儿童天生有写童话的本能,他们几乎能自发地以童话的形式来写童  相似文献   

4.
童话,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它的表现手法——拟人,符合儿童的思维;它以贴切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从童话的这些特点看,儿童天生有写童话的本能,他们几乎能自发地以童话的形式来写童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童话质疑者认为:童话中的幻想违背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塑造的一些儿童形象折射出被压抑的儿童观、其中包含的狭隘的道德观与伪善的道德教育,背离了教育的真善美。与之相反一些学者辩护称:童话中的幻想具有超越性,具有荒诞美,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其儿童观是某一时代社会文化的反映、道德主题鲜明、极端化契合儿童直观的思维特点。事情上,儿童在童话阅读中的幻想具有审美意义,应从社会学视角来评价童话中的儿童观,童话道德教育以显性、正向功能为主,但存在隐性、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6.
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其童话作品中融合了儿童审美理想与作者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丰富的艺术想象、自由的游戏心态,以及贴近儿童心灵的审美宣泄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童话是打破中国儿童精神藩篱的一种重要儿童文学体栽.其鲜明的儿童性赋予了儿童以灵性和人性之美,浪漫的幻想氛围凸显自由奔放的儿童精神与意志.呈现出诗意化的美学品格.从而完成了中国从古代童话到现代童话的历史嬗变.标志着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紧扣当代童话的创新性突破,本文从张扬、提升儿童的幻想性,宣泄与补偿儿童的游戏精神;"童话逻辑"的淡化;童话幻想模式的嬗变与情节的淡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童话象征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意识中的童话象征,正是在构思童话幻想中寻求和形成的某种新的观念。因此,就美学范畴而言、童话象征无疑是一种深层结构。本文就童话象征的性质、意义及它的特点作了阐述,认为,童话象征是一种活泼而又严肃幻想与情理交织的意蕴,是一种似浅实深、浅中寓深、由浅入深、充满了儿童的体验和想象的幻化的艺术结构。儿童情趣浸渍其中,在童话象证中,童话幻想与审美理想达到了有机的,高度的统一。童话象征的深,不是深奥和深僻,而是深邃和深沉,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它的艺术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1.
<哈利·波特>四部(<魔法石>、<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为小读者提供了快感.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幻想是他们的天赋和本能,体现在一切活动里,反映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创作,必然要反映儿童的幻想,并且通过儿童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唤起儿童的幻想,发展儿童的幻想,可见,幻想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童话是最具幻想特质的儿童文学样式,为各年龄段的儿童所喜爱.作为长篇系列童话,<哈利·波特>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创造出了亦真亦幻的洋溢着浪漫气息的艺术形象与艺术氛围,让小读者感到既亲切又新奇有趣.  相似文献   

12.
李燕 《东吴学术》2023,(5):55-61
“彩云街精灵童话”系列是青年作家顾鹰的最新力作。作家巧妙地将幻想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通过充满智慧的诗意言说,在故事中注入对童心的理解与呵护、对万物生灵的珍视与敬畏,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为读者的心灵带来抚慰和救赎,彰显出作家对童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美学追求,极大拓展了当代童话的现实表征和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3.
童话是一种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构故事,以奇特动人的幻想,奇妙曲折的情节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而深受儿童的喜爱。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童话教学的现状分析,有利于我们提升童话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分析和掌握经典幻想特征及其对读者的启发是创作出更多好的童话作品、帮助孩子更正确地阅读童话作品的关键。童话《夏洛的网》之所以畅销全球而经久不衰,正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凭借绮丽的生态幻想映衬了善良、温情的缤纷绚烂,每一个角色都引导读者领悟温暖的、可贵的友谊,故事情节的发展无不诠释了温情、善良的力量和精神,引导少年儿童沉思生命的价值。童话中无处不在的隐喻部分也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懂得许多道理,将对温情与生命价值的理解根植在读者的内心,并生出华美可爱的花朵。  相似文献   

15.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幻想文学,它借助奇特的想象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心理意义,而且来自它的文学特性。童话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主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运用"表演"这一抓手引导学生进行童话学习,通过动作、对话、想象、创造等形式介绍了几种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的审美特质,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翻译方法。隐喻翻译方法主要是:模仿、重建、删略。应遵循的原则是:避免引起文化审美的碰撞,侧重译语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美的感觉和联想。总之,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要注意从美学角度来进行斟酌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童话遗产是童年时代的一种梦幻艺术,其传统形象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蕴藏着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儿童时代所有的激情和幻想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投射和外化;其深层结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构,与儿童审美心理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其动态性、体验性和亲情性语言契合着儿童的接受心理,因而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力工具,童话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在今天,童话的讲述传统逐步被阅读所替代,它的价值和魅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当代儿童的审美教育中,还原童话的口头展演传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春艳 《考试周刊》2024,(15):29-33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特有的幻想性和趣味性深深吸引着广大小学生。童话的教育功能,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童话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形象材料;童话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能为儿童提供语言材料;童话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小学语文教育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童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具有教育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童话承载着人们对儿童的深切关怀与成长期待,也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生命个体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成长节律。本文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指导,发掘童话对儿童发展的隐喻价值,分析世界童话中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探寻童话对于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哈利·波特》四部(《魔法石》、《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为小读者提供了快感。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幻想是他们的天赋和本能,体现在一切活动里,反映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创作,必然要反映儿童的幻想,并且通过儿童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唤起儿童的幻想,发展儿童的幻想,可见,幻想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童话是最具幻想特质的儿童文学样式,为各年龄段的儿童所喜爱。作为长篇系列童话,《哈利·波特》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创造出了亦真亦幻的洋溢着浪漫气息的艺术形象与艺术氛围,让小读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