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个常话常新的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该论题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从2013年第11期至2014年第11期,《历史教学》杂志社总共刊登了16篇有分量的文章来讨论历史好课的标准。本次讨论,可以说是近30年来最为集中的一次。其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全面梳理和呈现了进入21世纪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历史教学实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因应此种变化,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无疑也体现出了视角翻新、观点纷呈。从《历史教学》已发表的文章、以及笔者所接触到的教学实践看,"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其实有着层次之分。"历史课唯有求真","历史课要追求历史教学价值","历史课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等,这些标准显然体现了历史课的深层诉求,当属评价标准的价值性层面;"历史课要在创新中求平衡","历史课要具备某些要素","用教材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充分利用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应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可见,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新课程标准。而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最能体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场面、鲜活的历史人物、曲折的历史事件、璀璨的历史文化。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影视题材,教师该如何巧妙地取舍,又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而达到为历史教学服务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影视资源完全可以用来为历史教学服务,但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原则一:大胆,即在历史教学中敢用影视资源,并做到心中有底气  相似文献   

4.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的培养和打造循序渐进,课堂教学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学名师专业化成长的根基,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上出一堂具有名师水平的历史课。本文以近年来关于名师的研究文献和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的自述文为参考,得出中学历史教学名师在运用教学方法上的五个特征与启示:立足学生,尊重学生;追求教学方法的更优化,具有强烈的专业化意识;探索历史教学方法个性化;紧跟时代前沿,追求教育理念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5.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12,(10):35-37
对好课标准的探究,我们把希望寄托于教育专家与一线名师。教育专家试图从教学论角度.为好课做出一个价值判断,以期给一线教师一些方向引领。而一线名师则大多从自己的授课经验出发。以教学论映照,试图给出一个好课的标准。无疑名家对好课的论述,对我们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名师指在历史学科教育方面有突出成绩,善用历史教学技巧,独具教学风格,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对历史学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巨大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历史教师。历史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教师从初入杏坛的新人蜕变成为被认可的教学名师,都会经历一些关键事件,这些关键事件对名师的成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名师的成长案例,分析历史教学名师成长过程中关键事件对名师成长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结合任鹏杰主编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主持的"走近名师"栏目,各历史教学名师的成长感悟和教学经验的具体案例,分析各位教师名师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关键事件对其专业成长的作用,以期帮助其他教师尤其正走在历史教师这条路上的青年教师端正工作态度,增强职业自信心,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笔者尝试了一节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师生的角色扮演进行了再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此外,笔者还对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新的感悟:好课应该是"实惠课""科学课""特色课"。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日读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教育选集》,发现其中有一段对中学历史教师语言表达技能三境界的论述,很是精辟妥当。笔者觉得这三境界与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历史教学不同于文言文翻译,但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亦可借鉴"译事三难"的要求,做到"信、达、雅",即讲究科学味、文学味和历史味。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好课的境界     
笔者在22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期达到好课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课堂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交互过程,是实现历史教育目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技能。新课改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那么,一节历史好课究竟要有怎样的实践智慧呢?有效教学是指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既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如果有效教学的"科学"是可以通过"设定有效教学的目一、有效教学观下历史好课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分析一些名师的教学活动片断,就"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艺术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拙文借鉴了一些名师在中学历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结合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方面的做法,从历史插图、摄影照片、多彩邮票、美观板书四个方面粗浅地阐释了造型艺术化的中学历史教学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曾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一堂好课的标准”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观点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为中学历史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转换角度审视当下的历史课堂,我们发现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公平的角度,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4.
2013年高考尘埃落定,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聚焦历史高考,特约一批中学历史名师针对当年的高考历史命题展开评析。各位见仁见智,可圈可点,笔者集思广益,就今年的高考历史命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敬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5.
贺丹 《考试周刊》2013,(31):177-177
<正>一、好课的标准吴永军在《当代教育科学》中提出: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为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角度分析,好课的具体标准包括: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上: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课上好。受到学生的欢迎。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这可谓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好课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喜欢,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是教师的立“教”之本。要让学生喜欢。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让历史课堂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名师的特征     
<正>我以为,衡量一位教师是不是名师,有三个明显的标准:其一,有没有独特的教学主张;其二,有没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其三,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照这三点标准,林春曹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师。先说教学主张。所谓教学主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蕴涵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教学对象的精深理解,对教学追求的理性概括,它凝聚了教师的教学理想、教学情感和教学信念。林老师的教学主张是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言意兼得"这四个汉字,精当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了阅读教学之魂。关于阅读教学,历史上有文道之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问题》上展开了“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专题讨论,我认为这个讨论很重要,很有现实意义。一个教师弄清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且能想方设法讲好某一堂课,就有希望讲好第二堂第三堂课。有好多教师问我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我总是劝他们花最大的精力讲好一堂自己最喜欢的课,然后从这堂课中来总结经验,摸索出教学规律和自己应该走的一条路子来。一个名演员,每个戏上都得见功夫,但总有那么几个“保留节目”、“拿手好戏”。一个好教师也一样,每堂课都得用力,但要有那么几堂课讲得特别出色。我们经常举行观摩课,就是做出一堂好课的样子来给大家看,让大家共同研究。这种“解剖麻雀”的方法,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的捷径,历史教学是由一堂一堂接连不断的课组成的,弄清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总结了一堂好课的经验,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教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20.
陈红琳 《成才之路》2009,(31):55-55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课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多次市内组织评课活动。听取了专家和教师们对好课标准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