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现代性知识”如果没有“地方性知识”作为有力支撑,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遭受巨大威胁。以鄂西南小茅坡营村为例,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苗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问题,认为学校教育应当在保持“乡土本色”的基础上,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和使学生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双重任务,从而促进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小花苗作为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部苗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小花苗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加深对西部苗族文化的认识.全文首先结合东中部苗族介绍小花苗的独特性文化,再对小花苗音乐文化的特点、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于小花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  相似文献   

3.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4.
欧艳君 《教师》2013,(13):27-28
在苗族雄厚璀璨的文化中,苗族鼓舞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苗族祖先在无文字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口传心授留传给子民的一种蕴含着苗族同胞几千年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审美情感的艺术瑰宝。苗族花鼓舞又叫打花鼓,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民间舞蹈。2006年5月20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  相似文献   

5.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最多且分布最广。从服饰、耕作、建筑、丧葬等文化的基本要素入手,对贵州苗族文化生态进行分析,找出文化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环境、文化要素的组合将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划分为三种类型。为了解苗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和苗族地区资源开发提供基本依据,丰富民族文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罗连祥 《文教资料》2014,(13):62-63
台江县苗族人口所占比例为95.8%,是我国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美称。由于台江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交通闭塞、生产落后,当地苗族传统文化长期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考察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人们形成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7.
鸭绒民族小学坐落在惠水县苗族聚居的鸭绒乡中心。位于县城南部30公里,乡域内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气息,民风纯朴,有艳丽多彩的苗族服饰,具有特色的三月三花厂民族艺术节和八月八谷蔺立秋民族节,在这片苗族聚居的沃土地上,积淀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苗族的芦笙音乐所包涵的苗族历代人民的情感和精神便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灵魂,是苗族人民聪明才智的开发点。苗族芦笙这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在其特有的生存环境下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它所具有的艺术风格、美学思想等也将与本民族的特有习俗、图腾崇拜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苗族的芦笙音乐文化将有助于激励当地人民对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更深层次的保护和发展专属自己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9.
《学周刊C版》2013,(31):2
在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只有一个老师、九个学生、两个年级的小学,这就是打秀小学。而这唯一的老师就是乡村代课女教师——韦玉连。这里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经济文化发展依然很滞后。山大人稀,村与村,寨与寨之间距离较远,形成了教学点分散,学生数量少的状况。韦老师为了这里的孩子担任代课教师已经32年了。韦老师为了照顾到这9个学生,将一间教室分成了两半,不同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梁焰 《大学时代》2006,(8):15-16
在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的节庆是最容易被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苗族节庆文化极为丰富,是黔东南旅游开发中的亮点。作为旅游开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的苗族节庆文化,不仅给当地的苗族人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加强交流、保护文化、教化思想等多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祭桥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的苗族传统祭礼节日之一,节日的举行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神(鬼)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起着维系族群团结的作用,是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反排村苗族祭桥节的社会功能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本文笔者将着重从台江县反排村的苗族祭桥节认知功能、维系功能、娱乐功能及文化传承功能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来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文化的嬗变。苗族银饰是苗族社会发展的物化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影响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阐述旅游语境中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功能的嬗变,分析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苗族因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风俗而铸就独特的文化形态,服饰艺术作为苗族文化形态的具体表征体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具有载史和社会功能。以广西隆林苗族服饰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与解析现代艺术设计各要素与民族服饰之间的内在关系,透过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积淀,苗族服饰艺术展示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苗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情况,采用外来情绪Simon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Simon task,EAST),对30名苗族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在反应时指标上,苗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上的EAST分数显著高于苗族文化;(2)在错误率指标上,主流文化和苗族文化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苗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态度更积极,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同化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 ,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 ,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叙述了腊尔山区苗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并重点分析该区域苗族传统文化建构的原因,指出民族文化的建构离不开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腊尔山区苗族传统文化的建构是当地苗族在应对特有的台地自然环境、苗族的特殊历史进程以及与各民族的族际交往时,通过不断地汰选、调适、适应而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依据区域民族构成和区域主体民族的空间差异将湘西文化划为四个分区,即土家族文化区、土家族苗族文化区、苗族文化区、苗族土家族文化区。从文化分区的视角出发,对湘西州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促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数字     
《教育》2006,(13)
9人湖北恩施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民族小学是湖北省惟一的一所苗语学校,目前只剩8名学生,连同1名教师,全校仅9人。这所学校只有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与全日制小学一致,但每周多开3节苗语课。学校的教师兼校长冯万清说:苗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如今,村里70%的家庭有了电视,孩子们很快学会了普通话,苗语却渐渐地被年轻人遗忘了。  相似文献   

20.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人口众多的民族。据说,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九黎"部落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长久以来苗族一直聚居于深山之中,以至于保存大量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其庞大的苗族文化既包括有形文化的存在,也包括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前者如苗族的服装和工艺品,风味饮食、建筑等;后者如节日庆典,社会组织制度等等。现如今苗族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正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几种形式对苗族传统文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发现苗族传统文化对湘西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