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相对于当下的文学潮流以及思想潮流,张炜明显表现了某种程度的“退却”,他表现出的是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对古典的热情,与此同时又带有一种深深的焦虑。这体现着张炜一种自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张炜步步后退,步步隐忧,其结果是张炜在近年的创作中日益凸显出其生命意识,而他的生命意识往往又仅止于生命的狂欢,显出精神哲学的弱化。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意识流”手法。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方法,但已开始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后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他艺术发展的转折,是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性作品,正式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代表作《尤利西斯》虽从整体上仍有现实主义遗迹,但已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他的创作依赖于传统,植根于现实生活,而又具有反传统的创新精神,“意识流”手法运用中体现出非凡效应,这就是乔伊斯创作的独特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4.
废名和他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 ,特立独行 ,他通过小说所表达的东方形态的生命智慧、创作风格以及他在作品中对中西方文学沟通的自觉实践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表达了废名对中国传统的“禅”文化和“妙悟”的理解与运用 ,而两部小说行文风格上的大不相同又体现了废名对“禅”认识的变化。同时莫须有先生身上那挥之不去的堂吉诃德色彩又展现了废名在中西方美学沟通上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后一位伟大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在早期的作品中就显现出他的创作天才;中期的创作题材范围不断扩大,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后期的创作大都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艺术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7.
夏目漱石的文作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多蹇命运;蕴含着内涵丰富的道德意识,冷峻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本文拟通过对他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创作发展过程中主题的转换轨迹,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并对漱石文学别具一格的特色和艺术成就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生活素材的堆积,不是机械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作家在作品中自我观照,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原型往往就是作家自己。因而创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的自我再现。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是作品的真实性,真实性的主观方面又要求作家表现真实感情,真实自我。在影响作家再现这种真情的诸多因素中,“酒”是一种最  相似文献   

9.
人类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重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7月21日是中国读者喜爱的美国现代小说海明威100周年诞辰日,美国及世界各地都举行了百年庆典和宣传活动,隆重纪念这位世界著名作家、传奇式的英雄,同时也对其作品进行广泛的研讨、反思,探究其表层意义之下所潜藏着的深层意义。海明威前期创作中,因其在作品中真实、深刻地描述了一次大战后,经历过战争的一代青年的迷低消沉、失望情绪,取得了“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最具才华的地位。后期创作又“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①1954年荣获了诺贝尔文…  相似文献   

10.
张炜小说中的民间文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的创作心理潜在着浓重的民间情结,在其创作中逐渐显示出向民间靠扰的趋向,作品中表现出对民间“仁”“义”观念的信仰与坚守,包含着来自民间的自由奔放的生命力量作家的民间情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控制,自觉地在民间的立场上,传达出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绪。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含建阳市)是朱熹一生中求学、成长、成就其理学体系的地方,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成熟、传播、发展。在武夷山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朱子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对武夷山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SWOT方法对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整合武夷山周边的朱子文化旅游资源;将朱子文化旅游进行主题开发;将武夷朱子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将武夷朱子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业态相结合,促进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略家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然而笔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分析,认为诸葛亮就其一生来说,"忠"是第一位的,"谋"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13.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15.
对明代中叶著名诗人朱应登的生平进行了考证与论述,力图勾勒出朱应登一生完整的轮廓,并就其生平中的相关问题及其诗歌创作的大致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朱湘有许多诗歌是表现死亡的。他诗歌中的死亡可以分为他人之死、英雄之死、朋友之死、诗人之死四大类。对于死亡的表现也大体经历了一种由外到内、由空泛到具体、由虚到实的过程,其态度既有常人的一面,又有非常人的一面。朱湘最后的自杀是其非常人一面的具体表现,其诗性的方式可称得上对于诗歌的一种"殉道"。  相似文献   

17.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但却满贮着诗意,这得益于作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在行文时或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或借用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或将诗情与画意结合,或巧用叠音词,或陈言妙用,引申发展,总之,处处诗意盎然,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有关代懿王朱俊杖的三通墓碑的发现,证明了《大同府志》、《云中郡志》和《大同县志》中关于代懿王墓址的记载是不正确的,代懿王朱俊杖的墓就在大同城东北的马铺山。  相似文献   

20.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自张载,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朱子曾说过,程颐的“性即理也”,张载的“心统性情”,这两句话“颠扑不破”。朱子之所以高度评价这两句话,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后者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情,表现其情感特征。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即情感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