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针对武术功力大赛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对武术功力大赛今后赛事品牌的塑造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重视赛事内容、质量和创意,突出武术文化内涵;拓展传播渠道;重视赛事包装设计上的符号表达;功法运动大众化开展和赛事的大众市场的培育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3个院校的40余位与会代表反映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知识面窄,就业率低等问题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第一,增设武术语文课及师范类课程,改革外语课;第二,积极构建全新的技术培养模式,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武术的整体,立足于培养“通才”,而非“专家”;第三,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大业,积极呼吁武术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单列开设、武术走进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为该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武术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武术发展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武术的维系上,把武术产业放在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建构武术产业体系;第二,武术的传承上,要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传承;第三,武术的积累上,要有创新精神,注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横向积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上海、武汉和西安三大城市的中老年武术健身者的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了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态度的结构,发现了影响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态度的三个因素、六个因子,并讨论了三个城市武术健身者态度的差异情况,从而为中老年武术健身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责任与使命,对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呈现出武术文化内涵淡化、教育功能弱化、教育地位边缘化以及教育内容标准化等瓶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对学校教育对武术文化的选择性、武术教育时空的有限性、武术教育传承主体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武术教育的迟效性等症结问题进行学理分析。最后,在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提升武术文化价值意蕴,重构武术教育体系;整合传统武术文化精髓,更新武术教育内容;把握传统武术转型特点,构建长效教育机制;完善学校武术教育文化政策,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有效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武术套路从其本质来讲,可以说是艺术的另类表现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文化艺术的视角,沿着武术历史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认为,武术套路的技术特征可归纳为技击性,多样性和艺术性;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包含: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活”;是一种“距离”的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的一种感染力、震撼力的美三个方面。武术套路通过形式美、意蕴美表现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武术社会指导员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调查发现当前福建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存有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特别是体育专业毕业人才匮乏;职业化程度不高,多为义务教授和推广;指导员武术知识结构单一,掌握和推广内容单调;教授对象老龄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晓林 《体育世界》2009,(3):109-110
本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分析了现阶段武术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武术的和谐观、健身、观赏、经济等功能对人的价值;武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相结合的可行性,提出了武术发展要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和时代需要以使其更加完善的向前发展的策略、方法,以期为武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武术对青少年的传播具有“国之大事”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武术对青少年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武术对青少年传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始终未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总结现阶段武术对青少年武术教学、影视传播、文学传播、舞台演艺以及自媒体传播五种传播方式,反思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传播中神秘化、文化内涵诠释不足、宣传方式单调、课程内容设置不足和新媒体传播缺乏规范的问题;提出还原武术本真、强调武术文化内涵教育、完善武术课程内容、结合发展武术周边与完善武术自媒体传播途径措施,期望为提高武术对青少年的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庆杰 《体育科学》2004,24(1):61-6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武术在不同国家留学生中的推广和发展极不平衡;外国留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主要集中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强身健体;语言障碍、专用武术教材等问题是影响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内容与受众需求相背离甚至冲突;学校、授课教师对武术选项课教学的不重视是问题关键所在。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武术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摆正武术选项课的位置,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不断吸收和引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大力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引导并建立武术社团和俱乐部等方法可使武术选项课在普通高校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走访调查等方法对西安市开发武术表演市场的必要性,以及武术表演市场存在问题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武术表演市场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武术表演市场对武术发展起着宣传与广告的功效,并为武术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西安市武术市场还存在着表演市场管理混乱,缺乏开发意识,开发滞后,表演方式单一和表演时间短,缺乏武术表演组织机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是推广、发展、普及武术的重要阵地。文章总结了学校体育与学校武术发展的现状,发现了当前山西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仍然有少部分拳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并根据当前乡镇传统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全国众多乡镇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指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思想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学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树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理念、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树立"尚武崇德"的理念、树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大力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近些年来武汉市武术馆校建设和发展概况,提出了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导致武术馆校逐年减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武术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依然有着重要作用。武术教学在大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就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课时安排不当、教学方法欠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就大学武术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提出某些相应的对策,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和瑰宝,在广大群众中日益盛行。在新世纪里,使武术健身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以及如何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推广武术健身活动,是我们武术工作者积极努力的方向。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榆次区10个武术活动场所的200名武术活动爱好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为政府部门和社区更好地服务于武术健身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积极推动武术健身活动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它不仅象征着华夏民族,同时也象征着饱育儒、道、释思想的东方文化。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探讨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延续师徒传承、鼓励民间组织传承、规范学校教育传承、推动产业发展传承等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并提出应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为中华武术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学校武术的开展困难重重,师资匮乏、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武术敬而远之,为试图改变学校武术现状,建议发掘武术文化内涵,倡导武术保健养生意义,借鉴奥运推广策略,推进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