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崇高的信仰,对科学理论的认知、认同是确立崇高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共"十八大"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对重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并对如何提高重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信仰问题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客观认识大学生对国家主导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深刻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努力探索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这也是高校政治理论工作的重心,是每一个高校理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关注大学生信仰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具有坚定而又正确的信仰,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前提和方向保证,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和道路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自信,对美好共产主义理想的真诚信仰。只有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才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进程中防腐蚀、创特色、见实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解读存在的主要误区,就是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简单理解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个构成部分—共产主义或者是科学无神论—去定义和代言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与精神世界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的失落与生成导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失落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使得信仰的精神追求蜕变为一种对生存需要的"期待",对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怀疑.其缘由是"新"、"老"文化传统负面效应的勾连、现代性日益强烈的"无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威胁、当代虚无主义的影响,诱因是苏东演变,形式主义、教条化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等,但其深层原因则在于当代资本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内部.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我们应注意信仰重建的方法、着力点、构架,注重共同信仰的提炼和做人信仰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专门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籍高职学生理想信仰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他们的政治信仰比较坚定,人生观、幸福观主流是正确而坚定的,对宗教、迷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信仰认识上偏差、对宗教问题缺乏理性的判断、对人生幸福观缺乏正面理解、认为金钱、爱情是人生理想追求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宗教观等教育措施,引导农村籍大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其最根本的本质是树立共产党员的人生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趋势不可抗拒的科学信仰,做信仰合格、思想合格、道德合格、行为合格、境界合格的党员。  相似文献   

9.
明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伟大工程、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关系和信仰特性,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代化和大众化发展要求的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本人的生命实践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六个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一是相信世界自足自生,不信鬼神;二是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四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六是自觉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国际环境与我国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让高校学生党员在多元信仰并存、交锋、碰撞的信仰供给场域中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促进学生党员"灌浆"灌得饱满,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制约和影响了信仰培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