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动荡的时期。为“靖内乱、御外侮”,清政府开始创建近代兵工企业,而后成为全国普遍的风气,揭开了近代军事工业发展的序幕。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列强为瓜分中国而掀起的侵略狂潮,沙俄加紧了侵略中国边疆地区的步伐。因中俄伊犁交涉的失败,吉林东部边疆危机猝然加剧。为加强东北边防。吴大激创建了东北地区第一个近代军火工厂——吉林机器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教会势力逐步渗透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多所宗教色彩浓厚的教会大学。教会在华创办的高等院校,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一、前人未竟之事业 19世纪,当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像魔术那样神奇地发展的时候,东方的古老中国还沉睡在愚昧的自我陶醉之中。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整整100年,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列强都欺负过中国。抗日战争以前的所有民族自卫战争,中国从未打过胜仗,随着战败而来的是认错、割地、赔款。其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科技落后,二是政治腐败。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不如人家。鸦片战争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起点,也是中国人自我反思的起点,它撕开了“天朝”外强中干的面纱,一些先驱逐步觉悟,认识到落后就挨打,只有向比自己先进的西方学习,改革弊政,才能拯救中国。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列强一步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侵略特征,现结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一、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在19世纪40年代~60年代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在这些条约中虽然基本上都有割地、赔款等内容,但真正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却是开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8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大的侵略活动,教材重点介绍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又是与中国的邻邦越南和朝鲜有密切关系的两次侵华战争。那么,如何分析这两次战争的共同原因呢?首先,要把握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通过宣扬“新定天命运”论,为其对外侵略扩进行辨护,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妄图以其经济实力在华占据较大的市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为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近代国际法开始正式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给中国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影响,要从考察近代国际法的性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出发,对清政府如何适用近代国际法、清政府官员和学者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评价、外国人对国际法输入中国的态度等三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代国际法对中国的有益作用甚少,在一定意义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突飞猛进。而中国依旧在封建农业文明道路上徘徊。从那时起,崛起的欧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部中国近代史,首先是西方列强赤裸裸的侵略史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儿女挽救民族危亡、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10.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遭受列强的肆意侵略。列强不但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从中国割占大片领土,还掠取许多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特权,如“租界”、“协定关税”、“内河航运”、“领事裁判”等特权达21种之多。现将列强在华的特权简述如下:“租界”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期,远东地区对美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由于缺少与欧洲列强竞争的军事实力,这一时期美国主要通过假手日本和联合日本的方式谋求自身的侵略权益。日本自身的发展也使它具备足够的实力充当美国在远东扩张势力的“先锋”。美国的纵容使日本的侵略步步得逞,并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新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2.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近代史上人们并未提出“文化安全”这样的概念,也未提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但是,文化安全问题在近代确实已经非常明显地摆在了饱受列强侵略欺凌的中国人面前。近代以来列强的武装侵略和直接的文化侵略给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威胁,促成了中国人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组织要求加快资本输出,重新分割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以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为了各自的利益,列强问出现激烈的争夺,以至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中,对铁路权的抢夺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15.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清王朝腐朽黑暗的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之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神州大地阴霾蔽日,满目疮痍;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称为漠南的内蒙古大地,更是贫困闭塞,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浪潮也渗透到新疆文化领域,其主要侵略行径为:一、意识形态领域的侵扰(包括利用泛伊斯兰、泛突厥主义的扩渗和直接的思想文化侵入);二、肆意的文物掠夺与全方位的情报搜窃。这些文化侵略活动,直接配合或引导着其政治军事扩张的行为和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思路说明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国家出路。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未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当然,危机也蕴含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出现,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国家出路。这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基本内容。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是本课两条彼此交织的线索,它所凸显的教学主题是“国家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侵略,列强在宰割、争夺中国权益中充满了矛盾斗争,也有着妥协“合作”。本文从海关历史的角度对这一过程和这种关系进行论述,阐明列强对中国权益的争夺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国家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一书认为,“通过《中法新约》,列强首次夺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表明了列强已开始对中国以资本输出的手段进行侵略。”不可否认,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