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横"创收"     
石平 《传媒》2001,(3):57-58
话说大宋徽宗年间,山东郓城县连年歉收,财政收入渐渐拮据,衙门各关节,工资都难以发出了。知县只得招集各部门官吏开会,宣布工资只发一半,短缺的各自想办法创收弥补。 巡捕都头雷横会后回到巡捕局,心内焦躁,招集众捕快道:“于鸟么!知县老儿,发不出工资就叫咱们创收!你们  相似文献   

2.
唐绪军 《传媒》2002,(5):60-61
刚刚过去的三月,一场历时11天的“戴维风波”搅得美国电视界沸沸扬扬。时至今日,仍余波未息,后事未了,人们还在议论纷纷。 何为“戴维风波”?且听我从头道来。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美国全国无线电视广播领域依然是“三国鼎立”的时代,即由ABC(美国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  相似文献   

3.
侯政明 《视听界》2013,(5):106-107
新闻头条是版面的眼睛,是每一位编辑每天都要考量的重点。如何写好、编好头条,从新闻采编实践看,需要抓好上头、下头和手头这“三头”。“上头”是指上级的政策和大局,“下头”是指受众的需求,是民意和市场,“手头”是指记者手上的线索,即最能体现政策和民意的事实。有了这三要素齐备的新闻作头条,就可以压得住阵脚了。  相似文献   

4.
於春 《现代传播》2002,(4):100-101
艺术作品就其本质属性讲 ,是“以情为主”、以“情动动人” ,这就决定了它往往是“感情用事” ,任何题材进入艺术作品 ,不被“情化” ,就不过是刻板的论据。公元六世纪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现代雕塑家罗丹说得更直接 :“艺术即情感”。播音大家林如向费寄平学习 ,不学其形式 ,学的是“感情往深里走” ,向齐越学习也学其根本 ,即真情和调动真情的手段。情感是声音变化的基础。情感体验所作用的人体器官中 ,与发音直接联系的是呼吸器官。现代研究发现 ,不同情绪状态下 ,呼吸的次数和呼吸方式都有明显变化。仅…  相似文献   

5.
且只说弁言。 《中国旧书业百年》(徐雁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是一部皇皇巨制,开卷“弁言九章”却风骚独具,六万余字,几占全书十八分之一篇幅,作者所言何意?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不已而又耐人寻味久之的问题。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从他庞大的记忆群落中挖掘可靠可信的史实,所用的载体又是滑不留手的文化随笔,这无疑会破坏某些“行规”,不那么合乎矩矮。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特征,也作为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巨大发展成果,跨国经济、跨国文化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热烈的拥抱甚至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但2006年发生的另一种最新的跨国现象似乎让中国的媒体不知所措,即:所谓中日两国的“历史共同研究”或“共同历史研究”,突然被决定  相似文献   

7.
语言创意力求赏心悦耳。版头语起着“推销”节目、引导听众的作用,必须做到:内容上要追求精致。一是准确贴切。版头语应与该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相匹配。如,抚州电台《欢乐点歌台》节目的版头语“:一首首好歌,一声声问候,送上温馨的祝福,传递至真的情谊,美好心愿尽在歌声中.”这样的版头充分体现了对节目宗旨的全面把握和明确定位。二是简明扼要。在几十秒内要求制作人在选词、组句方面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报告》版头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报告”,短短12个字传递出该节目的传播理念。三是通俗易懂。避免使…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基本事实应交待清楚,否则读者看了会觉一头雾水。比如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报道“渝怀铁路正式通车”,并登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彩照,但彩照旁的文字说明中,在写到这列火车从“重庆”开出,终点的“怀”是何处,却不作任何交待,以致读者对这条“渝怀铁路”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后来看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才知此“怀”,即湖南的“怀化”。其实人民日报也是用的新华社发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关键是人民日报保留原来文字说明中的一句“这条铁路西起重庆,东到湖南怀化”,然后再述其他事实。这样交待,读者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编辑…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办发行意识的深入人心,发行部在出版社的重要位置已毋庸置疑.这在不少出版社对发行部人力、物力的巨大投资上可见一斑."发行"有其这样的字面意义:"发"即发书;"行"即行不行,即发了书后行不行.具体而言,行不行的考察依据有两点:一是退货行不行;二是回款行不行.如果两者都行,发行部应该不会存在大问题了.针对这样的发行理念,出版社在发行方式上有过不少尝试,而现在最普遍的发行方式正是我要提到的"业务员负责制".  相似文献   

10.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即精兵简政。毛泽东曾写专文指出:“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以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目前,我们必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一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无独有偶,中共第一代领袖讲过精兵简政后的40年,即1982年,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也讲了一通精简机构。这一次,邓小平强调“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  相似文献   

11.
郭瑞璜 《今传媒》2003,(1):21-22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报纸上,消息头使用“×报综合消息”(或“本报综合报道”等类似形式)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有的报纸的某些版面所发的消息,大多数都使用“×报综合消息”的消息头,个别版面甚至每条消息都是“×报综合消息”,给人以使用过滥之感,亦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有必要念好“三字”经:“多”,即多为群众解难题;“少”,即少为自己添难题;“不”,即不为政府出难题。 一、多为群众解难题 群众是绝大多数,又是相对的“弱者”,尽可能多地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3.
198 8年 4月 8日 ,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的王学军突然跟自己的单位彻底“决裂”了。他不是第一个从“大锅饭”里跳出来下海经商的人 ,但他是北京市第一个从原单位走得不留“尾巴”的人———他将自己的档案从原单位取走 ,存放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与原单位割断“脐带”的人事档案。要知道 ,当时下海经商之风乍起 ,在卟嗵卟嗵的下海声中 ,人们的身后仍拖着一条不松不紧的保险绳 ,叫“停薪留职”———就是工资我不拿了 ,相关的福利待遇也没份了 ,但人事关系还保留在原单位 ,编制还占着。万一哪天被海水呛着了 ,不想干或不能…  相似文献   

14.
言论、出版(包括新闻)、结社、集会等等的自由,是现代精神交往政策的主要特征。[1]这些“自由”通常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即表现自由,意为“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的新闻自由概莫能外。在世界精神交往政策的历史上,19世纪是人民争取各种表现自由的世纪。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等的自由,成为一次又一次人民斗争中的伟大口号。从本质上看,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8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15.
一次令人羡慕的“死亡之海”之行并不是天天都有新闻。但是,探险队中的新闻记者偶然一天发现在沙漠深处的一个僻远的乡村里,竟有一个汉人居住。此汉人身世的离奇带出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这件事一下子构成了一条新闻,以至今天这条新闻还在延续,“白毛  相似文献   

16.
李勘 《编辑学报》2020,32(5):510-512
高校学报作为重要的学术传播载体,系统性执行管理政策是质量建设的基本要求。实践中忽略或曲解对学报编辑人员的激励性政策已成为热点,针对“编校费”发放的取舍问题,论述了全面落实管理政策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执行管理政策出现偏差的原因,理清了高校学报激励性管理政策的执行逻辑,给出“为何该发、该如何发”的明确答案。该研究思想的推广与传播,对维护高校学报从业人员的利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禁发新闻》一书(美国:彼得·菲利普斯和禁发新闻项目组著、张晓译),收录由美国禁发新闻项目组选定的1998年美国最重要的一批未发布新闻以及一些相关资料。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出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的限度底线。  相似文献   

18.
一张好的报纸,不仅要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新颖别致的版面,还应具备一流的编校质量。新闻校对在报纸出版程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八年,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既坚持校“异同”,又坚持校“是非”。 所谓校“异同”,即在校对过程中,把录入、编辑中的错字、别字、错词、错句、错标点等一一校正过来。一般校对工作中的“一校”主要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它强调以原稿为准,对原稿负责。重要的稿件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还要求两人“一唱一看”地校,以小样…  相似文献   

19.
张伟 《青年记者》2006,(21):66-66
一在众多的公共问题中,只有一部分在特定时机下才能引起政府官员的注意。这就像存在一扇窗户,只有这扇窗户开启时,公共问题才有可能通过它进入房间,列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金登把公共问题引起决策者注意、并进入政策议程的机会称为“政策之窗”。相对于最终决策,“政策之窗”是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2000年12月30日第七版,在题为《百年回首》组诗第二首《党旗》中,有一句为“旌旗红透,旗上有镰斧交叉图案”。其中的“斧”是指斧头。其实“斧”之说谬矣,应为“锤”(即锤头)才正确。因为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9月21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新华社于当年11月13日发了通稿,第二天(14日)全国各大报纸均全文刊载此“规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说法应为“锤”(头),而非“斧”(头)。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时下想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