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     
陈文摄 《中文自学指导》2009,(6):F0004-F0004
上海愚园路1018号施蛰存故居后门。 施蛰存1938年随父母居此。1951年起在此定居直至逝世,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坛学界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内在个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他的自由心性。“自由心性”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心态,是一种在生活积淀的基础上,融情感与理智于一体的个性倾向。施蛰存的自由心性是他传统文化教养、现代思想意识、文艺趣味和个性气质等心理结构的产物,这鲜明地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文艺追求上。从施蛰存的整个人生立意上看,自由心性是他热情而不拘执的达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是他在积极入世的文化作为的背后一道淡远的人生风景线,他的融“游方于内”与“游方于外”于一体的生命境界,既有一种人生的无奈,也包含有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施蛰存既热情执着又淡泊自处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多种个性侧面的矛盾和统一,而其中有着施蛰存最深隐的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几个年轻人形成的新感觉——心理分析小说派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流派。其主要成员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各有特色,而尤以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1949 - 1957 年夏这段时期是施蛰存从事文学翻译的黄金期,他翻译了大量东欧国家的小说佳作。施蛰存在此期间翻译的作家作品,是他以前关注欧洲弱小民族文学的继续,同时也可看作他对鲁迅的相关翻译选择有意无意的实践和继承。同时,他选择的苏联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恰好也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外交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施蛰存研究历经几度风雨,70年代末复苏并全面展开,取得系列成果。本文评述了近80年来的施蛰存研究状况,在肯定成就与指陈不足的同时并提出建议,认为施蛰存研究中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都具有普遍性与警示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实践式的现代主义 王宇平(以下简称“王”):李欧梵老师,您好!施蛰存先生去世将近六年了,陈子善老师主编的《现代中文学刊》筹备推出“施蛰存研究专辑”以为纪念。您跟施先生交往颇多,他所主编的《现代》杂志以及“色、幻、魔”的实验小说都是《上海摩登》一书中的重要内容,您今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开设的“现代主义”文学课程也专门讲到施蛰存的杂志编辑、翻译与创作。在您看来,怎么理解施先生对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派文学不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学空间(包括作家作品、风格流派……);也包括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及整个文学生态所构成的文学制度和环境。施蛰存既深受上述制度和环境空间的影响,也以自身的实践丰富了海派文学的土壤。本文通过讨论施蛰存文学创作、翻译的多元面向,文艺理念的核心(“无意思文学”、“轻文学”观与“伴侣”编辑理念),以及主持《现代》时期借水行舟、灵活机变的实践,来彰显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杨迎平教授在1991年就开始了与施蛰存先生的通讯交往,此后又多次拜访施先生,聆听教诲,得到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为她还原历史语境、走进施蛰存先生的心灵和深入阐释其文学作品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教授没有辜负施先生的期望,多年来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出版了一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以下简称《施蛰存论》)。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1905~2003),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原名施德普,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幼年时住苏州,后迁居上海松江。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作家施蛰存是藏书票爱好者,也自己设计藏书票。有趣的是,当时施先生将藏书票翻译成"藏书券"。目前所能见到的施蛰存藏书票有两种,一种是"EX LIBRIS C. Z. SZE施蛰存无相庵藏书之劵1945—1948",图案是西方常见的纹饰与书本,古色古香;另一种是他晚年使用的"施蛰存藏书"书票,图案借用美国版画家肯特的一幅力士拔树图,分为红色和黑色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生》2011,(Z2):2
张天翼(1906-1983),现代著名小说家,尤以儿童文学著名,代表作有《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张天翼自幼饱览中外书籍。1922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施蛰存合办小型文艺刊物,并在《星期六》《法月》等  相似文献   

18.
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一对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回避了以往施蛰存研究中所强调的“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小说”等概念。对他作品中不同文化空间的对视和互渗,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的中心意图在于展现施蛰存敏锐的都市感觉, 寻找其文本中这一特征产生、成熟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李新涛 《文教资料》2007,(7):104-107
9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研究在对其人的研究、研究论文的大幅度增加和文学史对施蛰存的书写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研究的热点也放在了文本的重新解读上。9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研究渐成蔚然大观之貌,但研究中仍存在着力度不均、整体观照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究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碑刻等多种学科。特别是其小说创作,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激烈冲突,把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挖掘出来,在三十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然而,这样一位极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在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屡遭劫难。本文力求对施蛰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粗略考察,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施蛰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新时期以前的施蛰存研究;(二)为新时期以来的施蛰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