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2.
众多的居士是中国佛教的基础,以居士身份学习研究的律学,且称为居士戒律学。虽然小乘律学一般被视为教内秘学,但在“方便”的前提下,这条禁令对中国士大夫而言,形同虚设,熟悉戒律,甚至以律学见长的居士,历代都有。士大夫们对戒律的钻研,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见解,也是中国戒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居士律学的发展,说明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内部的戒律必然会跟其外部社会的各种约束规范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并促使着对方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龟兹佛教在戒律方面十分有特色。龟兹《十诵律》是我国佛教界最早译出的佛教律本之一,鸠摩罗什法师主导了《十诵律》译梵为晋及其后期的加工整理,卑摩罗叉律师对《十诵律》的完善起到过重要作用。这两位来自龟兹的佛学家,对《十诵律》在汉地完译和弘宣之功不可没。《十诵律》传入汉地后之译出,弥补了汉地佛教不足,在律学方面开创出一个新时代,为未来的佛教律学的多样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鲁迅、柳宗元都有不同程度的佛学情结。鲁迅重小乘,轻大乘,为的是通过小乘教义以“立人”,改造国民性。柳宗元研究佛教的直接原因是逆境中追求精神寄托,最终目的是“统合儒释”、“以儒统佛”、“以佛援儒”,用以佐世。是崇高的使命感、责任心决定二位伟人成不了佛教徒,只能成为利用佛学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唯识学为玄奘继承印度瑜伽大乘正义而依真了幻之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的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消除学者对佛教的诸多误解与误读,需要从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其"正理"。依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心理相说一心二门与无相无元之心理观,通过显示三能变相与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成立大乘唯识之心理相,依据此见真了幻的途径,在住持正法并适应时代的意义上离偏失而归于中道,引导当代佛教能够趣入大乘的轨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 :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 ,有极其丰富的“牛喻” ,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在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 ;其后的大乘佛教 ,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 ,但是 ,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 ,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 ;中国的禅宗 ,一向自称“教外别传” ,但是 ,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 ,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 ,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佛法东传,经论先行传译,汉晋以来翻译出了大量佛经。但因对佛典翻译不善,佛典不齐备等因素,为广寻完备的佛教原典,汉地僧人踏上了西行求法道路。戒律是佛教“经律论”三藏之一,但在中土戒律的传译相对滞后,律藏残阙,律典传译不足,维持僧团的制度不完备,对律藏的迫切需求下,从东晋法显西行专门求取律典开始,晋唐时期不少中土僧人西行求法,带回并翻译律典。从法显携归并翻译出《摩诃僧祇律》及其他戒本开始,到唐代求法僧义净远赴印度求取律典,翻译并完善中土的诸部律典,建立起了完整的有部律典,使得中土佛教得以建立并保存系统的说一切有部律典。中土僧人的西行求律,为唐代律宗的兴起,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敦煌布萨文与布萨次第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缘起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不少布萨文及与布萨相关的唱导文。对布萨文进行研究,是我们深入探讨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的关键所在。同时敦煌本布萨文又是唐宋时期佛教律仪制度的珍贵资料,通过对《四分律》、《天台菩萨戒仪》等相同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印度佛教律制与中国佛教律制互动的结合点,而敦煌的布萨文资料使我们探寻这种结合点成为可能。此外,研究敦煌本布萨文,对我们研究敦煌文学中的唱导、变文及敦煌的人文背景均有着重要意义。土桥秀高先生在《戒律研究》一书中,对敦煌布萨文进行了录文与研究。①冉云华先生发表了《敦煌本大乘…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从公元前六世纪出现,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其发展史可分四个时期:佛教创立至公元前三世纪为早期佛教时期,亦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保持着释迦牟尼生前所宣传的教义,基本上是一个整体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一世纪,由于对教理和戒律的理解与解释不同,佛教分裂为许多部派(十八部、二十部),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从公元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印度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产生了大乘佛教并广为流行,故称为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为密效时期。密教乃是佛教和印度教相结合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教派。之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1.
骈文研究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 (1.1)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 (2 .1)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 (3 .1)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 (4 .1)柳宗元研究界标 :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曹虹 ,陈曙雯 (1.6)柳宗元文学思想中的“情”“意”观述论刘绍卫 (1.12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吕国康 (1.17)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杜寒风 (2 .5 )柳宗元对问文学研究郭莲花 (2 .8)“惠化”的思想行为与柳宗元柳州诗文阮璐 (2 .14 )论柳宗元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态模式化肖扬碚 (3 …  相似文献   

12.
澜沧民族宗教,既有原始宗教,又有外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原始宗教具有古老的典型性,只祈求赐福消灾;大乘佛教形成过政教合一的“卡些”制度;南传上座部佛教具有全民性,求自我解脱;基督教天主教为民国初期从国外传入,糯福教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宗教对澜沧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带来过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对民族宗教及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使之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教义研究中,对佛教戒律的科学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对佛教戒律的科学界定,首先要把它与禁忌、劝善书、清规和伦理道德等"类戒律现象"区别开来,并作了较为详尽的甄别;认为佛教戒律具有经典性、宗派性、教内强制性、层次和体系性以及变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集大成者,被尊称为“第二佛陀”,14世纪末15世纪初,针对西藏佛教出现的种种弊端,戒律废弛、佛法衰败,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出现衰败萎靡的势头。宗喀巴尊者为重振佛教,恢复僧人与佛法的名誉地位进行宗教改革,要求僧众以“戒”为师,无论显密修行之人都应戒律先行。宗喀巴戒律思想是宗喀巴佛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传佛教及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七星经》回向文研究——兼论回鹘佛教之功德思想杨富学邓浩题解“功德”,回鹘文作buyan,借自梵文之puyan,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功”者,做善事也;“德”者,得福报也,谓念佛、诵经、布施等均可得到善报。慧远撰《大乘义章》卷9云...  相似文献   

16.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小乘佛教(即南传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佛教教派。小乘佛教教义源于原创的经典教义,但在内容及教义阐释上,佛教的活动形式上都与大乘佛教有别。基本教义中将经典中的“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三法印”等总括为“四真谛”、“八正道”的内容。与大乘佛教相比其教义更具有世俗的成份和唯物的哲学观。首先,小乘佛教在教义中并不把佛教宗教化,对释迦牟尼也没有神化,而是视为教祖、传教的老师。在教义中传述这位佛教始祖出生时并不把他提升为…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广泛使用譬喻。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这些譬喻不可避免受到印中文化的影响。佛门“牛喻”便有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以及到禅宗《十牛图颂》的继承发展过程。“牛喻”有丰富的内涵,它与许多不同的佛教教义可以生动地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18.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19.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佛教戒律中广泛涉及了当时印度的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内容,而在三藏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律藏,对研究印度古代社会史及文化人类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学者在研究中未能表现出对律藏文本的足够重视.因此,更加值得深入地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