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卷五十七下收录的潘岳《马汧督诔》是诔文中的名篇,但是关于这篇诔文向来较少得到关注和研究。《马汧督诔》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诔文中保留了西晋品官荫客制的执行情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西晋品官荫客制更具重要意义。分析史料可知,《马汧督诔》反映了士族反对荫客制的呼声。  相似文献   

2.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他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搞藻清艳”,被乡里称为奇童,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他长于诗赋,尤善哀诔之文,留有《潘黄门集》。历史上与潘岳有关的典故很多,现摭录几个,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潘岳生活在极其黑暗恐怖的西晋时代,一生追逐功名,虽才名冠世却历经坎坷,下场悲惨。其作品主要有诗、赋、哀诔三大类,善于写哀是其作品的总特色。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容,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往往婉转曲折,高妙绝伦。他的创作以情为宗,真挚深切,哀怨动人,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风神。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篇阐发了自己的诔文写作观念,其中有对诔文内容中增添的述哀成分的肯定,对语言简要性的要求,对骈化形式的追求。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种种原因,刘勰的诔文写作观念也存在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诔文是在古代诔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文体。东汉诔文在体制模式上已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曹植在继承东汉诔文的同时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叙事因素的介入,扩大了诔主的范围:首次为婴儿作诔,个体情感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7.
《文献雕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化的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历来学者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过去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而"文体论"部分却较少人研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文体论"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又说"诔文和碑文(文体论"诔碑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应用文,一般和文学的关系不大",这些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诔碑》中含有很丰富的历史信息,且颇具有文学性和莫大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潘岳因"人品"与"文品"的悬殊遭到后世严厉的批判。然而,从潘岳的《悼亡诗》可以看出其情感的真实流露,他的《闲居赋》也并非当时评价的那样"高清千古",他后期的作品更是反映了他人格的沉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再次证明了潘岳的"人品"与"文品"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2.
潘岳出身儒学世家,虽非高门大族,但也属世族之列。儒玄交织的时代特征、业儒攻儒的家学影响,造就了一位极具文学造诣的文坛巨匠。西晋选拔官吏的门第标准促进了这一时期"家风"题材作品的盛行,潘岳的《家风诗》应时而作。《家风诗》这首一度几乎被后人遗忘的作品,指引读者走进了潘岳的内心深处,开启了其思想大门。通过对《家风诗》的审视和分析,能够更客观地站在潘岳的立场,用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潘岳的诗、潘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潘岳一生中与贾充、贾谧、杨骏等权贵都有着密切的交往,贾充对潘岳有着知遇之恩,潘岳对贾充感激不尽,他们之间有着很深厚的上下级关系;而潘岳与贾谧也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贾谧对潘岳非常信任和器重,潘岳对贾谧则恭敬有加,以贾谧为靠山;潘岳与杨骏也有交往,但关系并不深厚,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德明  钟军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35-37,44
文学像一棵大树,“本同而末异。”文学为“本”,文体为“末”,文体之“末”亦非一成不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诔作为一种文体,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着。由“生于《礼》”、尚礼,到“辞哀而韵长”,再到“缠绵而悽怆”,作诔者的情感亦由虚伪的、模式化的情感而向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流变.内容和体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诔的体式亦随着其情感流变而由源起、渐变、鼎盛而最终蜕变为“诔之流”——哀辞。  相似文献   

15.
潘岳《闲居赋》收录于《文选》第十六卷,是潘岳最富盛名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潘岳在赋中表达的"闲居""养拙"的高尚情操和现实生活中潘岳的表现完全相背离,由此认为潘岳的《闲居赋》是矫情造作之作。但紧扣文本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潘岳在《闲居赋》中并没有对自己热衷仕途做矫饰,此外,被许多研究者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庄园在两晋文人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点亦可说明潘岳选择退居庄园的方法消解内心痛楚具有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文化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6.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一致与否一直备受关注和探讨,至今无一定论.有"文人无行"全贬之说,也有为其全盘翻案之说.本文试图通过展示其曲折多变的心路历程以还原潘岳作品内容之实貌,给潘岳其人其文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方面最重要的三部著作: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以及刘勰《文心雕龙.诔碑》都涉及了对诔的论述,且观点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诔的礼制变迁、诔的文本变迁两方面的梳理,试探讨这三部文论作品对诔的论述是与诔本身发展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骨气与词彩的矛盾是汉末建安至初唐时期诗坛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而锺嵘自始至终都力求以曹植诗骨气与词彩兼备的美学标准品评诗人,然而诗坛的实际却往往无法兼美,锺嵘对某些诗人的具体品评与其诗歌史地位的认定也由此而产生分歧,遂导致了左思"虽浅于陆机,而深于潘岳",但左思在《诗品》中的诗歌史地位却不如潘岳的结果。"深"、"浅"之评不代表品第之优劣,"深"之内涵为词彩繁密,略有芜漫之嫌;"浅"之内涵为词彩简省而行文洁净,有气骨柔弱之弊。  相似文献   

19.
苏梦蝶 《文教资料》2020,(4):15-16,24
悼亡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其文体可细分为悼亡诗词、墓志铭、诔辞、吊文、祭文等,明末清初又出现"忆语体"新型悼亡散文。悼亡文章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感情抒发方式有共同之处,也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与蕴含其中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20.
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门第,其依附贾谧加入鲁公"二十四友",是积极主动性的;陆机出身于江东"首望",门第较高,自恃门风优美,是故其依附贾谧、赵王伦等寻求仕途发展时,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