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联系经验——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纯粹的"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及意识都是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体验能成为学生下一轮学习的动力,反之则成为学生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课程本身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蕴含在教材内部的情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使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情感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 ,满足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始终伴随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由于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的特点 ,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要实现教学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 ,就不能忽视情感体验的作用。课堂教学不仅是认知的过程 ,还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认知与情感体验就如同两道主线贯穿于政治课教学的始终。由教师主导下的课堂不应仅仅是传递知识、灌输原理的渠道 ,更应是情感体验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纯粹的讲“理”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 ,缺乏吸引力的 ,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果讲“理”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体验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体验学习有诸多优势,但它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和唯一过程,更不是完美无缺和万能的,因为体验学习本身存在着局限。要超越体验学习的局限,必须寻找体验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把作为感性把握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反思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情感体验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有助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培养,并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促进学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是以情感、价值、诀窍、习惯、信念、个人特技等隐性知识为认识对象和结果,以感受、直觉、意会等为认识方式的一种融课程和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亲历性、感受性、直觉性、意会性是其基本特征.以此含义来认识体验的教育价值,情感、价值、直接经验和隐性知识的教育就不再只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副产品,而且也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和教学也就不再仅仅停留于显性知识的理性认知层面,它将在增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的隐性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实践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来说,体验在新的内涵上重新回归教育具有下列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先后15次用上了"体验"这一词眼,如"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如"教学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  相似文献   

9.
任建山 《家教世界》2013,(8):174-174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品位。一、挖掘文本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且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体验学习的概念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心理学这样界定: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体验视角和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VLC)的自考课程学习优势出发,探讨自考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环境中的认知情感体验形成过程和自考课程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体验设计。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认知活动的体验过程形成了自考生认知情感体验体系,自考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习中的认知体验形成过程可分为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体验设计是从认知体验形成过程的三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正>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一、对音乐作品感性的直接体验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  相似文献   

13.
情感体验,顾名思义,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情感体验式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理想选择。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是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智能活动。缺乏情感的认知是枯燥乏味的,缺乏智能的认知是机械呆板  相似文献   

14.
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让体验充盈数学课堂的点滴体会。一、体验导入过程,激活探究氛围俗语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而且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的情感体验,唤起、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使知识内化,以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思想品德课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主动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积极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理性的认知,并催生积极的情感。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体验,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7.
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的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体验性就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学生怕写作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激发。社会生活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由此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又往往是多元的。基于此,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唤醒生活经历,激发直接体验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教学也是这样,认知与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体验在作文中起动力作用,承担着作文的定向、维持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意认知的作用而忽略情感的功能。诚然,人的认识活动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但情感绝不是消极地作为认识过程的“副产品”而存在,它同样能对认识过程产生巨大的作用。因为由情感体验所构成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所以,情境教学在重视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极为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将其作为情境教学的目标之一且视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