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国演义》描写的众多文士,或忠心或奸佞,或智慧超群、权倾朝野为万世敬仰,或误上贼船、丧命天涯不为人知,在罗贯中如椽巨笔的刻画下,三国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栩栩如生,其命运走向与其政治选择和文化心态有极大的关联性,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政治觉悟和个性特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意义,研究《三国演义》中文士谋臣的命运归宿,是对历代文士政治选择与文化心态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2.
于迎斋 《学苑教育》2012,(17):89-89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忠诚、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鲜明形象,一个光彩照人的不朽典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中华民族忠诚和智慧的化...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我曾跟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就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话题多次交谈,唐国强喜欢用“万古凌霄一羽毛”形容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我对他说:你能把诸葛亮演这么好,正是你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结果,是古代文化浸润的结果。《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小说出现一个专门的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人物,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三国”,也便没有《三国演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三国鼎立是诸葛亮出山后力挽狂澜始得以形成的。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我国文学画廊里又是个“绝世妙人”(毛宗岗语)。在他身上,集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贤相辅助仁君推行的仁政)和人物理想(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最巨大最光辉最理想的知识阶层人物)。可以说,一部“三国”,就是为诸葛亮立传的。这从篇幅的安排上也可见一斑。《三国演义》120回,写97年历史。其中诸葛亮活动时期27年就写70回,而诸葛亮出山前25年仅写34回,诸葛亮死后的44年仅用16回就草草收场了。不仅如此,突出的还在于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并非完人形象,他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荆州是其最大的失败。这一事件集中反映了诸葛亮作为古代知识分子本身所存在的某些弱点。这些弱点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典型形象,而这正展示了作者及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与心理追求。同时,这个形象不仅凸现了儒家文化中知命、尽命的自觉精神,也显示了自身不可逾越的精神误区。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还是无奈的.诸葛亮有着远大的理想,但他选择刘备是无奈的,他和刘关张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无奈的,它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诸葛亮的追求与无奈,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不计名利、舍生取义的人文精神,也显示出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选择的尴尬处境.这也正是诸葛亮之所以受到后人的特别关注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以“择主”为中心,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悲剧英雄形象,其中陈宫、荀或、诸葛亮形象最有典型意义。陈宫、荀或的悲剧是道德悲剧,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他们不追随流俗,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被历史所淘汰。诸葛亮的悲剧则是一出命运悲剧,人谋无法战胜“天命”,理想终难改变现实。作者精心刻画了这些悲剧英雄形象,揭示了其悲剧原因,剖析了他们的痈苦灵魂,同时也通过他们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相似文献   

11.
朱熹"知行"思想是其哲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朱熹哲学思想的整体风貌,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统治者奉为圭臬。从学思行不可偏废、精察力行以及博文约礼三个方面对朱熹"知行"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一直是广大民众崇拜的偶像之一。中国儒士“诸葛崇拜”的文化心态,更多的表现在对诸葛亮道德及品行的认同之上。诸葛亮的“力行”品格,施展才能的平台和高人选士的姿态正是中国儒士梦寐所求。“诸葛崇拜”现象已内化为中国儒士的一种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现实题材反腐影视剧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后,其主流叙事模式表现为清官反腐。最终说明的是惩治腐败要靠公正廉洁的党和国家干部。这些党和国家的干部具有我国古代传统清官公正廉洁的典型品格.因而该类影视剧蕴含着浓厚的清官文化精神。这种有着古老传统的清官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是我国现行政治法律生活的真实演绎,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内圣情结”的合理演绎,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清官梦”的集体无意识延伸。  相似文献   

14.
朱熹好琴,精于乐律,著有数量不少的谈论音乐文章,其提倡雅乐的思想具有崇古性,其提出创办音乐学校、培养精通音乐的专门人才的思想又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整体的文化结构转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经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裂变,以现代性的超前眼光重构民族文化。黄遵宪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思想轨迹的现代性源于他人生"感身世而嫉时事"的强烈体验。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对明治维新之后走向强国日本的倾慕,黄遵宪把挽救中国颓废的局势与日本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其为之而奋斗的人生目标就是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寻求民族发展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格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并实施人格教育的教育家,莫定了儒家的人格教育理论,并深刻影响了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在塑造“四有”新人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探讨孔子人格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想人格的标准和特征、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批判地吸取孔子人格教育思想的智慧和精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士人是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坚守着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和准则,对儒家所追求的"道"有强烈的使命感,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社会批判与道德教化、造福社会等方面。传统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礼乐文化与大同理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