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内容:以观景时新的发现为内容,引导学生自命题作文。训练目的与要求: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认真观察一处景物,要求必须有新的发现,题目自定,写一篇作文,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习作前准备: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秋天景物。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3.
郭永林 《辅导员》2014,(15):95-95
<正>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而言,政治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不平常的现象、引起矛盾的说法、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结合各种媒体显示的信息提出问题。比如在非典型  相似文献   

4.
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理念在新教材中的集中体现。探究活动是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关注、感受和思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集体探究讨论;教材适时呈现主干知识,学生在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获得结论。探究活动是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田华斌 《家长》2023,(33):98-100
<正>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问题意识是创造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对已有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促进学生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进行创新创造。传统的物理教学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导致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教师应该积极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自己在课堂上的身份转变过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第八次课改正在向纵深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施国芳 《物理教师》2008,29(2):18-19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把提出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等等.但是传统的教学存在着3种弊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评价问题,学生毫无评价问题的权利;学生产生了问题,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把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缺少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生态课堂要求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指明"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其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体性是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原则;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立足生活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其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郭海燕 《考试周刊》2012,(87):58-58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创设良好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猜想,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与猜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去验证和证明,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力的前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适应课改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可能发现问题;要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巧设疑问,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掌握提问题的要领,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重视问题情景,提倡发现学习;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生活的适应性,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利用生活的感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验,基础数学教育无论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及评价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在课程目标的解决问题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评价部分重视考察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在教学目的部分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程目标要求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教学中,用学生最熟悉、最真实的情境,归纳中发现和提出符号问题;通过追问和不断地抽象,辅之于数学语言的转换,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学理论专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这种发现法又称假设法或探究法,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法.一、发现法的步骤教师选定一个或几个一般性的原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起学生的探究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根据所要发现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或答案,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助于下断语的资料;根据假设,尽可能提供可以发现的依据;组织学生审查资料,根据活动过程的发现而得出结论,提取原理和概念;引导学生把原理和概念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想问;指导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强化质疑训练,使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7.
发现意识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生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出优秀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是衡量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善于发现问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想问;指导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强化质疑训练,使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9.
“问题探究”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导、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探究”进行评价,教师一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围绕核心性的教学内容编拟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般应主要关注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从而使评价科学合理,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本文首先论述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重要意义,然后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