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夏衍留学日本,与日本学普罗剧作家藤森成吉过从甚密。1929年4月,夏衍翻译了藤森成吉的两部剧作《牺牲》和《光明与黑暗》。尔后,夏衍创作了大量的剧作,醒目于中国现代剧坛。倘若将夏衍的剧作与成吉的剧作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即语言的理论包彩和生活的政治色彩。这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特征。虽然,夏衍特别不满意并极力摆脱“倾向性戏剧”的影响,但他与藤森成吉一样,囿于普罗文艺的功利性,在戏剧创作中若即若离地表现出了“倾向性戏剧”的倾向,就是戏剧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上海屋檐下》作为夏衍抗战时期的代表剧作,集中体现了剧作家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本文着重从剧作强烈的政治色彩、素朴的人物塑造和剧作虚实结合的戏剧结构、饱含寓意的舞台气氛等方面论述了该剧浓郁的政治抒情诗特色。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是夏衍戏剧创作的丰收期,这个时期的剧作确立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从矛盾的冲突、简洁的文风、暗示性的布景以及审美接受等角度比较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以期对夏衍此时期剧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的戏剧家,夏衍编剧艺术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对其进行总结研究的成果数不胜数。本文不详细论列夏衍剧作在编剧艺术上的总体成就,只是就结构、情境氛围、语言等编剧艺术的主要环节,作一次艺海拾贝般的谈片。一戏剧的艺术表现可以从戏剧作品的结构处理方式见出剧作家的艺术修养和富于个性特点的创作习惯。夏衍同志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很多剧作,在结构上都比较注重剧中人物情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力度。无论是在《上海屋檐下》,还是《芳草天涯》中,夏衍习惯于把剧中人物的感情关系作为一条内在的情节线索。《上海屋檐下》一剧…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夏衍是将现实主义手法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在抗战期间尤为突出,以被称为"三部曲"的《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为代表。本文将以"三部曲"为例,浅析夏衍实主义剧作中独具特色的取材。  相似文献   

6.
不管持何种观点去谈论夏衍的四幕话剧《芳草天涯》,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夏衍戏剧生涯中很重要的作品。但,有关《芳草天涯》的创作时间、公演时期、剧本印行等,却往往都以讹传讹,连正规的大专院校教材所述亦难免致误。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以论代史”弊端的影响之外,从事该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懒于辛勤爬梳亦是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就《芳草天涯》几个方面的史况,依据手头材料,予以述说。一、创作时间夏衍《〈芳草天涯〉前记》是一则短序,序后有“1945年春”。于是,这“1945年春”就人云亦云地成了《芳草天涯》的…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  相似文献   

8.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创作道路上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夏衍以他独有的精炼笔触概括地勾勒出了一个可诅咒的时代风貌,并借此黑暗时代的破败,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即将诞生,从而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这部剧作,其中虽带有浓厚的阴郁色彩,但却处处不乏光明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白薇和杨骚的创作个性呈露出明显的性别倾向性:白薇倾重女性作家感性的抒发,而杨骚则侧重男性作家理性的探索.白薇的剧作为二三十年代剧坛提供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情绪化"的诗剧或话剧模式;而杨骚的剧作则提供了一种富有韵味的戏剧的"诗化"体式.  相似文献   

10.
李渔的《闲情偶寄》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一系列戏曲艺术的经验与技巧,极富理性色彩.其所获之成就与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曲而戏的戏剧论”“结构第一的创作论”“浅处见才的语言论”等方面.中国戏曲论著史上的“戏剧学”,即因此而肇始.  相似文献   

11.
曹禺在《雷雨》的创作中对感性直觉和理性把握这一关系的处理,显示了恰到好处的艺术分寸感。剧作独特而炽热的审美情感,充分体现了他创作过程中情感与形象的直觉性特征,剧本鲜明地留下了较之同时代人的更强烈、更广阔、更深厚的复杂感受的深深印痕。但曹禺又深谙艺术规律,在剧中对民族特色、个人风格、角色塑造以及情节结构所作的处理,又是极为注重理性把握的。一部《雷雨》,不仅靠情绪感受,更靠理性逻辑的运用,二相依相存,既合“情”,又合“理”,“情”“理”交融而达到了新的戏剧境界。  相似文献   

12.
夏衍的名字虽然与左翼戏剧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最初却是以外国学翻译家驰名坛的。从20年代后期,他便以“沈端先”的笔名,翻译发表了倍倍尔的《妇女和社会主义》、高尔基的《母亲》等一大批外国理论作和学作品,在社会中产生过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回顾和总结夏衍在翻译领域所作出的杰出成绩,将有益于我们全面了解作为革命作家和战士的夏衍的光辉一生。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夏衍受外国戏剧的影响是自觉的追求,那么,民族戏曲对夏衍剧作的渗透则是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是无形地融化在其血脉中的。研究夏衍借鉴戏曲的话剧创造,就是挖掘融化在夏衍血脉中的民族戏曲传统。而从“中国的契诃夫”夏衍其剧作的写意、意象和对戏的追求中,就更能说明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4.
伸振奎作为清代改编《红楼梦》小说为戏曲的第一人,学术界一般只是将其与《红楼梦》的传播相联系,而对其戏曲创作的成就,特别是剧作总数至今没有定论。对仲氏在《红楼梦传奇》创作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和高度的戏剧创作技巧则论之甚少。  相似文献   

15.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一部深刻揭露黑暗旧社会的剧作。这部作品的完成,不仅有力证实了老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所作的坚实努力,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戏剧创作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收获。《茶馆》的思想内容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正如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所评价的:《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中的精典”,“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16.
人变成犀牛的心理动因──试论尤奈斯库的剧作《犀牛》杨荣尤金·尤奈斯库(1912──)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1958年他创作了三幕剧《犀牛》。次年该剧在前西德的杜塞尔夫与观众见面,连续演出了一千多场,成为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7.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他原名叫沈端先。沈端先何以要用“夏衍”作笔名呢叫夏衍自传》:“至于我现在常用的笔名夏衍,开始于一篇短篇小说他》,以后写剧本,都用这个笔名了,用得多了.于是现在的一般朋友.也以为我真的姓夏了,其实,夏衍是我父亲的号“雅吉”的谐音,如此而已。”夏衍的父亲沈学诗,号雅言。《琐忆》“……鲁迅先生经常在忡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课下注释说:帅报》,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在上海创刊为何就能命名为“申飞呢以辞海》:“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  相似文献   

18.
邵星宇 《文教资料》2012,(12):31-33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则充分体现了“罪”与“宽恕”这一《圣经》观念。  相似文献   

19.
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不仅编纂了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而且创作、改订了多种传奇。一九六○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他现存的十四部传奇为《墨憨斋定本传奇》。冯梦龙的戏剧作品“确守词隐家法,而能时出俊语。”“生动圆转,领异取新,脉按《金筌》,声传三籁”,从许多侧面,反映了晚明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民族矛盾以及爱情与封建主义之“理”的对立。以绚烂的色彩,描绘成一轴晚明社会的世态人情画卷,有着其他剧作所无法替代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小说家莫言,在话剧创作上也是卓有成就的。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又与当代极端的先锋戏剧有差别的创作姿态,创作了《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篇优秀的剧作,显示出了其在戏剧创作上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文章主要从话剧《霸王别姬》中的女性形象来进行分析,从而彰显出莫言对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选择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