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媒介传播并塑造文化,文化影响了媒介传播。人类社会中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是其他体育、艺术文化等等形式都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别是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浸染着媒体的发展。单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来看,媒体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其所在城市的"建筑文化""城市本土风俗"。本文以纸媒《哈尔滨日报》所传播的相关内容作为分析范本研究其传播过程中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与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琛 《传媒》2014,(22)
正21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媒介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依赖甚至成为共生关系。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从这一定义出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之间的联盟,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范畴。"一切都是媒介化"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媒体"一词频繁见诸媒体.作为一种媒介运营新理念,全媒体的意义在于:跨越平面、电视、网络、广播、移动传媒等媒体平台,实现全方位覆盖,多角度互动,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接收和发布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一、我国媒介融合发展概况媒介融合又称为"媒体融合",指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和接收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演化过程。i媒介融合一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利用绘图向学生演示,在新科技的  相似文献   

6.
殷帆  金佳 《东南传播》2012,(7):93-95
近些年来,"主流媒体"一词在国内风靡,"主流媒体"似乎成了一个高帽,所有的媒体竞相抢着拥戴,究竟什么是主流媒体呢?主流媒体的特征是什么?在媒介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传统党报媒体以及都市类媒体怎样通过改革跻身"主流"的平台上?主流媒体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本文收集整理2011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主流媒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8.
王光宇 《传媒》2018,(8):44-46
"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普遍勃兴昭示着中国媒介已全面进入微媒体时代.依赖于媒介技术进步和先进媒介产品开发,微媒体在近年来的蓬勃之态表明其正在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媒介样貌,改变着社会媒介逻辑.微媒体作为新媒体时代最为前沿的媒介形态,其在文化艺术形态领域的职能发挥也直接而显著地影响着当今乃至未来中国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深入研究微媒体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命,发挥微媒体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微媒体建构发挥文化意识形态职能的信息体系,推进服务于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舆论引导,塑造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环境.这不仅是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形态,推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更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张京京 《东南传播》2011,(10):14-16
本文从对话文化角度,梳理媒体变迁过程,探索媒体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传统咖啡馆带来了对话文化的一时兴盛,而大众传媒的兴起抑制了对话文化,致使商业驱动的、单向传播的媒介形态大行其道。但同时,大众传媒也提升了公众关注新闻事件的热情,为对话文化再次兴盛打下基础。网络传播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体中对人际互动交流的束缚。"网络咖啡馆"快速兴起,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回归。  相似文献   

10.
"媒介道德审判"产生于语言的多义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媒体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法制观念淡薄以及制度建设的空白,在积极层面,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道德发展,坚守社会正义,但背离了新闻职业主义,导致媒介司法审判,误导受众,伤害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时代,面对诸多网络"大V"、舆论领袖的言论,V粉丝们如何能够快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合理运用媒体提高自我,服务社会呢?本文试从理性选择、加强质疑、全面理解、把握底线四个方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一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体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联盟",他强调媒体融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蔡雯认为,媒介融合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研究员闵大洪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草根"一词在大众媒介中逐渐流行。本文就精华与糟粕同在且尚需引导的草根文化在大众媒介中如何能够生存发展进行分析,抛砖引玉,期待引起更深刻、更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于互联网这种全天候、全方位的媒体,当今社会的"90后"大学生体会到了其对社会规则的扰动。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网络信息,建设性享用网络资源,通过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可习得的数字化生存技能。相对于研究型本科大学生而言,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因课程教学侧重于实践技能,理论素养课程弱于研究型本科大学生,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健康的互联网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尤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以"媒介变形"理论为基础,在分析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网络媒介融合与品牌化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媒介融合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并能够使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16.
媒介技术的社会性干预和媒介文化的商业娱乐性使得高校社交媒体信息风险具有不可消除性;社交媒体有组织的把关"缺位"、新闻媒介"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信息传播者的蓄意煽动"冲突",以及青年大学生对社交媒介文化的过度消费加剧了高校社交媒体信息风险的指数。因此,加强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及时进行群体性情绪疏导,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主流媒体的及时跟进是有效规避高校社交媒体信息风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作为节日实践的具象反映,社交媒体春节文化感知测量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对其认知的变化。本文基于社会感知的理论视角,以社交媒体中微博用户春节感知作为核心议题,通过Python3.6词频分析及LDA主体模型对其进行感知测量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用户感知到"年味"仍浓的同时,明显呈现出消费崛起与关系嵌入新向度,媒介消费和平台连接占据春节文化感知的重要位置,春节文化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表现出再媒介化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异月新的媒介技术和剧烈变革的媒介生态,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的纸质阅读转为电子阅读,无声阅读转向有声阅读.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有声媒体得到了更多的突破与创新.本文试从网络有声媒体从低效到高能的生产制作模式、单一到多元的媒体内容、固定到移动的收视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对网络有声媒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网络有声媒体从技术上要加强媒介融合,内容上要输出优质内容,传播上要正确引领价值,从而构建了多元化、平台化、平民化的有声阅读行业.  相似文献   

19.
宋巍 《东南传播》2011,(6):99-101
网络热词的大量出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网络热词的传播,产生了一种专门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载体即"词媒体",尽管"词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等的质疑,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数据论证了词媒体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