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嘉丽 《新闻传播》2014,(2):109-110
<正>一韩流影视的定义以及韩流影视背景分析1.1韩流影视的定义韩国影视作品、饮食、服饰等所有韩国文化风靡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现象统称为"韩流"。韩流影视则指韩流中有关于电影、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风靡。相比前几年韩流影视的主要势力集中在韩剧的现象,近些年来,韩流影视的传播重点愈加向综艺节目转变,随着我国国产电视剧的不断发展,不少韩剧迷已经向着韩国综艺节  相似文献   

2.
剪辑,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和组接,通过蒙太奇语言,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影视节目根植于影视素材,也可理解为影视素材经过加工后,形成影视作品.这个影视素材加工过程受制于创作思路、作品主题、乃至影视自身特质和受众对象欣赏水平,及当前社会流行元素所衍生的艺术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钰 《当代传播》2000,(4):11-12
从大众媒介的普及性来看 ,影视传播媒体无疑占尽风头 ;从受众喜爱的传播体裁来看 ,电影、电视剧无疑独占鳌头。电影、电视剧的巨大传播优势从根本上来源于其形象化与情节化的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传播效果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忽视其导向性。正确地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首先要分析其舆论导向。影视传播的导向性要重视影视舆论的导向作用 ,首先是要明确影视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导向性。任何电影、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品 ,其中包含的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倾向性内涵是不能否认的。编剧对现实有看法 ,导演对现实有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音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影视音乐是随着影视艺术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是当代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支撑着影视作品.然而,在国内每年生产万余部(集)电视剧、数百部电影作品当中,根植于我国本土的优秀音乐作品却仍然稀缺、种类偏少,具有影响力的影视音乐作品却乏善可陈.究竟是什么羁绊了我国影视音乐创作的脚步呢?中国影视作品需要怎样的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创作需要有怎样的创作团队呢?  相似文献   

5.
黄晓婷 《新闻世界》2014,(4):243-244
近年来“吸血鬼”类型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国影视爱好者的青睐。在文化全球化、跨国媒体和消费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影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趋势。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美剧,在传播西方神鬼文化的同时,也包含了对西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观赏。  相似文献   

6.
电视广告的时空艺术来源于影视时空艺术,影视画面的分切与组合,使影视时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形成了影视独特的时空艺术,产生了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有其无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又在其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活动。同样电视广告作品也在其有限的时空里进行无限时空的创意表现,而无限时空的艺术处理直接关系到电视广告的叙事节奏、内在的戏剧性、主题的表达及受众的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7.
影视旅游作为较新颖的深度旅游形式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国。韩国因其发达的影视产业和专业化的影视生产等在这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国影视旅游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许多诸如影视作品质量差、缺乏文化内涵、对影视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韩两国的影视旅游发展现状,再通过对韩国影视旅游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其影视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原因。结合韩国影视旅游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发展经验,从影视作品本身和影视旅游的目的地两方面展开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影视旅游存在的不足,并据此为我国影视旅游更好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国影视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8.
李宝华 《传媒》2017,(10):44-46
接受理论主要创立者姚斯认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成,并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影视作品的意义应当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未完成待续的被解读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作品的受众。根据姚斯的观点,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电视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热播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远销海外,其播出版权被中国香港、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竞相购买;这部古色古香的电视剧,不仅给国内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风,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吹向世界。本文基于影视受众心理的角度,对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的热播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探寻影视受众的真实需求,并对网络改编剧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当今国产电视剧的隐疾,给出一些建议,希望以此唤醒电视创作者的文化传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李叶子 《今传媒》2016,(10):93-94
随着日本、美国、英国的电视剧甚至泰国等国家的电视剧席卷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一直以来在中国电视剧收视市场长久不衰的韩国电视剧也不甘落后,韩国言情电视剧在叙事艺术上不断自我完善。本文以言情电视剧中人物角色设定为切入点,将21世纪以来突出的人物形象设定予以分类归纳论述,归纳21世纪韩国言情剧人物形象设定的变迁,以求更系统的研究韩国言情电视剧叙事艺术,与此同时,通过人物角色产生共鸣,在电视剧中看到受众自我的缩影,从而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11.
接受理论主要创立者姚斯认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成,并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影视作品的意义应当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未完成待续的被解读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作品的受众.根据姚斯的观点,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电视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瑶 《传媒》2018,(5):49-51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之一,意义及美学建构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接受受众的解读与评判.所以,受众是电视剧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决定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传统电视剧而言,传播者或创作者负责提供叙事环境与情节设置,受众则通过进入环境、调动审美情趣、参与情节发展,最终完成审美体验.创作者与受众之间通过作品,即电视剧建立联系,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作品中的角色之间的联系也同样通过作品建立.大众传媒时代,受众身份单一,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观众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新疆本土影视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影视作品的神秘性和新鲜性是吸引受众的法宝,另一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缺陷。本文对新疆影视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指出新疆影视作品题材呈现多元化态势、展现出新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对主旋律的青睐等特点,并结合新疆本土代表性作品《阿娜尔罕》的亮点与盲点进行分析,找出新疆影视作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试图针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方雨婷 《东南传播》2021,(8):123-12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渴望"影视快餐"节约观影"成本".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其内容选题甚至成为一部分受众观影的风向标.本文以探寻影视解说短视频的结构要素为目的 ,以b站中57位影视解说短视频创作者及其285个作品为样本,对影视解说短视频的结构性要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剧情偏向的解说思路占据主流,不同解说偏向的创作者其作品内容构成各有偏好.同时发现,面对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创作者也会选择不同的解说思路,但总体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化特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末对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卢俊 《青年记者》2016,(5):44-45
2015年暑期档的《大圣归来》不仅创造了第三日票房逆袭的神话,还获得了难得的密钥延期,最终以9亿多元的票房完美收官,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如何做出精品成了中国动画电影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待传统文化要珍视更要弘扬 神话传说是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依据这种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孙悟空的故事从明代的话本开始,传唱至今已经数百年了,依此改编的戏剧、影视、游戏等不胜枚举,不仅中国人自己热衷于这个故事,德国、美国、韩国等等也都拍过《西游记》题材的影视作品,日本人不仅拍了电视剧版,还出了漫画《龙珠》《最游记》,后又都拍成了动漫作品,这些都足以证明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自身"走出去"的道路,投入国际化语境之中。在40年的探索发展历程中,中国影视作品有突破,有成绩,但在意识形态、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依旧面临多重困难,亟需解决。中国影视作品从产量上看已居世界前列,但要在全球范围内打开市场还需要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努力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加大海外推广力度。本文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结合具体案例,初步探析当今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日前,2011年度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奖项分为品质榜、收视榜、收视贡献奖三个板块,其中,"国产电视剧品质大奖"空缺。看到这则新闻,不禁令人又忧又喜。如今中国影视行业普遍心浮气躁,甚至相当一部分作品属于粗制滥造,  相似文献   

18.
当看电影、电视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的时候 ,当影视作品越来越烙上商品的印痕进入当今文化消费市场的时候 ,当影视作为文化产品越来越超越国界地域自由地行走在地球村的时候 ,探讨中国影视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问题 ,显得尤为迫在眉睫。我们所进行的北京市重点课题“中国影视受众理论的民族化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北京市民观看电影、电视情况的问卷调查入手 ,以受众研究为基点 ,以观众调查数据为依据 ,努力剖析我国当前影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对受众与中国影视品牌发展战略中的民族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中韩建交18年来,可谓"韩流"滚滚,韩国电视剧、电影、游戏、歌曲、服饰大举"侵入"中国人的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韩流"引起了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中国来说,韩国是地理上的异域,文化上的他人,但是从东亚文化圈中来思考问题的话,韩国无论在地理和文化上都是圈中人.①韩国MTV②虽然尚未像韩国电视剧一样大举进军中国的银屏,但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在中国青年人当中享有相当高的人气.纵观近年来出版的以韩国影视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会发现其关注点往往在于"韩流"作品成功的艺术特色、制度保障等层面,这些对提高我国的影视制作水平不无裨益,但同时也有必要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进行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