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在构造一个能够描述客观现实的模型: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然后是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与之相匹配的数学模型,接着是继续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与之相关的更多的数学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而数学学习只有从“模型”“建模”的意义上展开,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2.
数学文化在教科书中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数学文化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实现.历经三版教科书编写研究,初步构建了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理论框架: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形成和发展”“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和意义”“数学的人文价值”“中华民族数学成就”4类;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方法主要有“片段式”“旁注式”“问题式”“短文式”4种.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基于此理论框架的2019版高中教科书,初步实现了内容和方式融入的较为均衡的整体分布,并且特别关注了数学文化学习的活动性、传递数学文化的情感温度、展现传统数学的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数学老师,要以数学活动为抓手,力求探寻数学文化的内涵,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欣赏数学之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进行数学交流.同时接受人格品行的教育,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是我们数学教育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重申“数学文化”,呼吁“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就成为数学实  相似文献   

4.
对于数学课怎样教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文章提出:“注意数学结构,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3 0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都把目光投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并且采取了许多重大行动 ,其中最具有战略性的行动是“联系实际和加强应用” .例如 ,1 980年 ,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TCM)就提出了“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的口号 .[1] 1 971年 ,日本提出了数学“开放题”的概念 .[2 ] 我国在 1 992年的数学教学大纲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由“三大能力”改为“四大能力” ,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有的一切均表明“应用与建模”是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数学建模 ,…  相似文献   

6.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语文课、英语课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对数学课上的“说话”则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说数学”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对某个概念模糊或不会解题时教师通常都是“直言相告”,似乎解决了问题,但教师未考虑学生对问题的所思所想就给予点拨,很可能缺乏针对性,而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较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说数学”。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说数学”做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7.
生态化构建几何中解决线段比例问题的一个发展性平台为例,体现数学知识树的理念,促进学生在数学“双基”上寻求“发展”,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对数学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其改进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对“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如何习得的”,“数学应怎样教授”,“面对数学问题如何思考”以及“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等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表现。以马登理论、社会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9.
徐慕华 《今日教育》2011,(1):118-1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了提高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要深入研究学生数学认识发生和形成的规律,要在学生学习数学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里进行提问,使问题问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展开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数学作业的预留、收集和评判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一项融知识、能力于一体的科学性工作。从数学作业的预留,到作业成果的反馈,每一步都涉及“量”与“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数学作业环节中,应体现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作业的实效上。因此,本文从突出作业的含金量,加强数学作业信息交流的通道,肯定数学作业的点滴成果几个方面,对数学作业的量与质进行分析,使数学作业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形式.数学学习的好与坏,集中表现在解题能力上.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有助于学生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或“不愿吃”,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涉及到数学严谨性的相对性,从而导致如何把握其分寸的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的严谨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它具体表现为:数学的公理化体系;在数学结论的推证过程中应处处符合逻辑要求;在数学内容的系统安排上必须符合学科内部的逻辑顺序;数学语言更趋于符号化、形式化等等。  相似文献   

13.
杜俊丽 《黑河教育》2011,(10):24-2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所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现实情景削枝去叶.  相似文献   

14.
数学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58,自引:15,他引:58  
学生对“数学是什么”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和解数学题的方式,教师对“数学是什么”和“数学是如何习得”的认知也影响着数学的教学和数学课堂经验空间的塑造,要在学生接触的数学题中引入变化,利用改变学生的经验空间去改变他们的数学观和问题解决。通过学生数学经验空间的拓宽,使学生有更宽广的数学观,有更具弹性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已成为共识,但传统的数学科教材“掐头去尾烧中段”,学生在课堂上看不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等同于“考题”,习惯于“问考题”而不是“问问题”,学生最关心数学问题“考到考不到”,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本能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时时受到“考到考不到”想法的压抑。许多学生忙于补课,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习惯通过主动探究、自学提高能力。我们期待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  相似文献   

16.
孔企平 《江苏教育》2006,(3B):22-24
问题解决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问题解决的思想和实践,影响了20多年数学教育的进程,问题解决已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问题解决活动是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在数学教育的历史上.问题解决对改善课堂教学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波利亚教授。在40年前就倡导“如何解决问题”,为当时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引进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他提倡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经过“实验”、“观察”到“发现”.揭开了新的数学学习过程。在目前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问题解决的理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教学的基础环节,“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上主张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正弦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应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所适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曾经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问题解决”也是我国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处于小学数学活动的核心。问题解决不同手解题练习,它是一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问题解决和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的。那么什么是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呢?英国的《考克罗夫特报告》认为:那种把数学应用于各种情形的能力的形成过程,叫做“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数学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数学教学设计应当是问题式教学与问题式学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设计。“问题解决教学”重视从宏观上、整体上让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整合认知,框架推进”,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在每一环节,各种教学模式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