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范型,这种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狭义的创造教育,是指把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教给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内容,即创造学教育。创造教...  相似文献   

2.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辉 《教育研究》2005,26(10):80-83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是高校创造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基本依据,它在高校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这个目标体系包含认知目标系统和人格目标系统。对其分层细化,认知目标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聚合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人格目标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个性品质与自我教育能力。对高校创造教育目标体系的剖析和分层细化,可使创造教育目标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创造教育目标缺失或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崇尚创造精神,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创造教育思想。追寻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具体方法和原则等,对我国目前创造教育的实践有很大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大批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需要,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也是教育自身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造教育于 20世纪中叶起源于美国,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施加变革动力的产物。从近些年世界各国实施创造教育的情况来看,创造教育主要是以“学会创造”作为其教育目标的。学会创造,即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地来改造环境、创造未来,极大地发挥创造潜能,使环境、社会与人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适应状…  相似文献   

5.
创造教育是运用现代创造学的原理,采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手段,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学生创造素质的教育。推行创造教育实验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此,我校早于1997年就着手进行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探究,在初中班实验过程中,通过认真探讨和研究,不仅思想观念与认识水平不断出现新的飞跃,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实验的基本做法作一简单介绍。(一)探讨创造活动课教学创造活动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素质的主要渠道。1、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使其初步形成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  相似文献   

6.
胶州市自1994年起先后有18所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创造教育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9年春季,市教委在总结点上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造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广创造教育。目前,全市创造教育已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区域特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开展创造教育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创造素质,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创造教育系列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营…  相似文献   

7.
在深化创造教育的研究中,山东泰安市从宏观层面制定了四个方面的策略。一、在创造教育评价方面,研究并试行了“自主选择考试”,其中包括“一试多卷选择”、“一科多项选择”、“不定时多次选择”和“学科素质发展学分”四方面;在创造教育管理方面,构建并试行了教师自主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强化“两大意识”,突出“五种权利”,建立“三个机制”,达到“一个目标”。二、确定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是实施创造教育的载体;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依托;学科创造性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渠道;发挥实验区或实验点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人才的重新认识,导致创造教育的开展,德育在创造中起主导作用,创造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之一,通过创造教育提高了德育效益;创造发明活动是德育的有效途径,而德育工作的创新,又优化了创造教育的环境;班主任的积极参与,使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教育也促进了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9.
本从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入手,阐明了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主体目标,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造教育于本世纪中叶发端于美国,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施加变革动力的产物。从近些年世界各国实施创造教育的情况看,创造教育主要是以“学会创造”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的。学会创造,即要求人们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改造环境、创造未来,使环境、社会与人处于一种良性互助的适应状态。我国高校实施创造教育,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创新素质得到提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其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创造型人才。高校实施创造教育.重点应从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开辟者、先行者。他的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培育具有集体精神的“真善美的活人”为目标;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主张解放、培养并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是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思想领域的一笔珍贵遗产。今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认真挖掘、整理、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创造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全面优化的教育。语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语创造教育的目标和规律而确定的用以指导语创造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语创造教育原则的确定,一方面要接受一般教育原则、创造教育原则的指导,使内容体现出其共性;另一方面又要反映语教育、语创造教育的特点,使内容体现出其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一、物理创造力教育的目标 创造力教育的目标是我们实施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也是对创造教育进行测量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就是通过对学生的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才能,使之逐步成为具备创造型的优秀人才.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观 教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创造力.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少数科学家、发明家才有创造力,实际上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对中学生来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认识。 一、化学创造教育的措施和途径探讨 1.创造教育目标探讨 化学创造教育目标是实施创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必要前提,因此,教学中在制定知识目标的同时,应制定创造教育目标。制定化学创造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是:不侧重于模仿和储  相似文献   

15.
创造教育是塑造新世纪适应知识经济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启动应试教育向素教育转变的有效杠杆,创造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手脑双挥”;创造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开设创造性活动,创造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关键是创造性教学;创造教育环境是和谐、宽松、民主。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实施创造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将创造教育的原则和要求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相结合,努力实现把在职从业人员培养成为各条战线上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标。要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对于成人创造教育规律的研究,改革、改善教育运行机制和办学条件,为成人创造教育的实施创设必要的条件和较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进行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多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创造意识教育、创造毅力教育、创造力培养、教会学生学习和世界观教育。上思维课、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发现和培养创造性教师,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11,(3):68-68
基地以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意识和掌握创造教育方法的、愿意长期从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群体为目标,致力于通过研发一套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他们的创造教育能力。开发创造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基地创建之初,基地主持人与导师和学员一起,开发了创造学概论、创造性思维培养等一系列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由以下八个主要方面构  相似文献   

19.
基地以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意识和掌握创造教育方法的、愿意长期从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群体为目标,致力于通过研发一套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他们的创造教育能力。开发创造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基地创建之初,基地主持人与导师和学员一起,开发了创造学概论、创造性思维培养等一系列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由以下八个主要方面构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等方面人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人格,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