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2.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旨在通过教育者的“教”和“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与“不教”的辩证统一,达成对象是学生,关键支撑是教师,实现途径在实践。要实现“不教”的价值目标,就需要建设教师队伍,改革课堂教学,进行课程开发,开展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有“道”、学有“术”和评有“法”的统一体。教有“道”,即教师的教,应增强单元意识、文体意识和学情意识,力求胸中有“标”;学有“术”,即学生的学,应借助驱动式的学习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支架型的助学系统,实现行动有“步”;评有“法”,即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贯穿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和动态发展的生成性评价,做到手中有“法”。  相似文献   

5.
对于教师面议,侧重“教”,还是专门“研”,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的问题。教,体现为教师的显性工作,家长,校长或其他人有目共睹,其现实意义是立竿见影的。于是,教师们孜孜以求。而研,则“隐蔽”得多,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于是,教师在许多硬性的重负之下往往将这项职责索性推到专家身上。于是,“教”和“研”这对本应相偎相依的孪生兄弟变得生疏了,甚至出现了许多矛盾。[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林振华 《考试周刊》2009,(12):169-170
随着我国中学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把握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本文作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教”与“学”的对立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教学互动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危害.最后具体论述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构建协作型、理论结合实践型、启发探索型的教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2):30-31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与"学"的重要性一直是众多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讨论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发现,"教"与"学"之间有着相互依存、辅助和制约的关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二者间的平衡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要保证学生居于主导的位置,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和"学"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8.
“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教授、学习、评价三者的统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设置“‘奋斗的历程’读讲写交流会”活动任务,设计“故事厅”“诗词集”“心愿墙”三个子任务。在开展“诗词集”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依据素养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通过合理使用评价量表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这样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有着内在的关系,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教教师落实产教融合的形象表征,而“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产教融合的指引。实际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一类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教师。从教育与职业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传递职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指向特定岗位的职业形象代言人;从教育与技术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服务学生技术技能开发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服务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技术大使;从教育与产业跨界来看,“双师型”教师既向学生传递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信息,也向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产教融合引领下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是:确立“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复合性观念,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跨界性标准,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双场域联动,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复合型品质。  相似文献   

10.
这里的“研讨”,既包括教师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和同行间进行的讨论交流,又包括教师独自的研读、探究、创新,在“理性自我”和“实践自我”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只有在“研讨”好的基础上才能“教好”.只有“教好”,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11.
梁喆 《现代教育》2022,(9):32-35
混合式“教·学·研”是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教研与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拓展传统“教·学·研”时空,让教研教学高效、高质的一种生态模式。中学物理教研应当以实验教学知识为基础,注重物理实验实践性探究,改变或丰富前概念认识,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混合式“教·学·研”生态依托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研”体系,融合多种模式建立“教助学、学促研、研哺教”的“教·学·研”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顾名思义,教研包括“教”和“研”,在教育教学中要将“教”和“研”有机结合起来。脱离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科研”,其犹如空中楼阁,缥缈迷离;游离于理论科“研”基础的“教”学,其犹如无源之水,断流枯竭。由此可见,学校要创造条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和“研”之间的壁垒,使教师在“教”和“研”上得到均衡、和谐、有序发展,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做到“以教立研,以研促教”。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改变教师的角色、工作方式、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之间建立了关联,将评价镶嵌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与评价、学习与评价不再孤立,评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监控并反馈“教”与“学”的活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文章通过剖析部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等要素相互之间脱节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以具体任务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送教上门"是指由教师根据残疾学生的教育或康复需求,把为残疾学生制定的教学及康复计划、内容送到学生家里,在学生家里实施教育及康复活动的过程。"送教上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送教学生的成长、送教学生家庭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在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时可以通过建立支持保障体系、严格筛选和评估送教学生、合理选择送教内容、积极开展送教教师培训、开展家长培训等措施来提高送教质量。  相似文献   

16.
俞珠珠 《考试周刊》2024,(21):69-73
“双减”政策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要求。为了在“双减”背景下组织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并选择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而“教—学—评一体化”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因此,笔者着眼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并从相关文献资料中获得了一些与“教—学—评一体化”有关的理论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以及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7.
“所有伟大画家的共同美德,是他们教我们观察事物,但是很少有人在做这件事上比毕加索更有魄力”。画家于作品中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发现。教师于教学中渗透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即创作,教师对世界的看法与内心情感意识的体验,不知不觉地表现于活动中。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家,一生不停地探索创新,他的画给人以思想的冲击力和启迪。由毕加索绘画风格的转变而想到教师教学风格的迥异。在这里,本文提供一面小小的核镜,来折射“教”与“画”之间某些共通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探索“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实施,对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颇具意义。着重阐述了“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在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20.
马月芳 《宁夏教育》2022,(12):41-43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相互交织,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是实现课堂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教师只有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作业作为备课的内容之一、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才能切实提升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