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一件小事》中的两个人物,一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力车夫,一是勇于解剖自己的“我”,这两个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笔下的那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在那个时代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上流人”所不齿。作者对他几乎没有什么肖像描写,唯一的一处,便是“我”所见到的“满身灰尘的后影”。他说的话也只有一句,这就是当老女人跌倒以后十分关切的问话:“你怎么啦?”那么他的高尚品质究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是从他的高尚行为中体现的,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一件小事:车夫始而给老妇人让道,老妇人跌倒后他又停步、立住脚,放下车,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运用最经济的笔墨,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善于借助于标点符号,描摩人物的语言、举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现在以《一件小事》为例来加以说明。当老妇人被人力车把兜着,跌倒在地之后,小说中写了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虽然不到二百字,但塑造了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友爱无私、勇于负责、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同时也反映在事发之初“我”的自私和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冷漠态度。在这一段叙述中,标点符号同文字配合使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这里的分  相似文献   

3.
于漪课堂 <一件小事>教学片段 师:老妇人倒地,"我"一怕"惹出是非",二怕"误了我的路",考虑问题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而车夫却不同,虽然是老妇人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责任不在车夫,而且明知老妇人摔得不重,但出于善良,出于真诚,出于关心,车夫"扶"起老妇人,"搀着"她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而且是"毫不踌躇".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有一次当老师的机会。我为大家讲《宇宙里有什么》这篇课文。我拿着语文书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说了一声“上课!”全班同学向我问好。啊!当老师感觉就一个字——“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无边的宇宙。”我说。当同学们闭上眼时,我朗读起了课文:“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我读完课文时,同学们发出一声声赞叹:“啊!实在太美了!”我让大家举手谈谈自己对宇宙的理解与看法。大家都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对宇宙充满了向往,有的对宇宙充满了疑问,有的则对宇宙充满了好奇……讨论结束后,我说:“翻开课本第八十九页,把…  相似文献   

5.
一件小事     
角度之一:“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起初,“我”见老女人倒地无动于衷,认定她是“装腔作势”,只怕“误了‘我’的路”(这是利己思想的表现);当看清车夫的高尚行动之后,“我”灵魂深处引起了巨大的震慑——“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车夫的形象“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这表明“我”认识到车夫不体面的外表中跳动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而自己体面“皮袍”里却隐藏着一个渺小的灵魂);下车后,“我”没有思索抓了一大把铜元,请巡警交给车夫,这本是奖赏的意思,但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评价、奖赏车夫。可见,小说就是通过对“我”的思  相似文献   

6.
我班的幼儿刚入团时,对同伴的困难往往视而不见,如看到同伴摔倒,没有人主动去搀扶。我就尝试着运用“情绪追忆法”引导幼儿关心他人,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集体回忆。我让幼儿讨论:当自已有困难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当自己摔倒了,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部分幼儿都说:“在家里遇到困难最先想到的是奶奶,最好妈妈马上来帮忙。”有的幼儿说:“我摔跤后很害怕。”有的幼儿说:“我摔倒时,希望老师看见,因为老师会关心我。”在我的引导下,幼儿感受  相似文献   

7.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救车夫…  相似文献   

8.
用心与感恩     
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时间是在二次大战。有一位美国军人由战地得胜归来,乡亲们以英雄式的场面欢迎他。在欢迎会上,他的好友问他:“你在战场上这么多年,常常驾驶飞机出生入死,一定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吧?”他想了想说:“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大家都静了下来,想听听他轰轰烈烈的战地故事。他说:“有一天放假时,我想到巴黎去逛逛,上车以后,我看到一位老妇人,她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点驼背,脸色黄黄的,行动有些不便……我看到她带着很重的行李要下车,突然觉得不忍心。”于是他走过去,轻声细语地向老妇人说:“老奶奶,我帮你…  相似文献   

9.
帮我下火车     
一个老妇人沮丧地对一个列车员说: “您好,您能帮我下火车吗?”“哦”列车员说, “您可以自己下车啊!为什么还让我帮您呢?”老妇人答道: “您瞧,我很胖。当我想下车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对其中的“坏脾气”历来讲法较多: 有的认为,“坏脾气”就是“看不起人”。“人”是指劳动人民,理由是小说所写的故事,是“我”由看不起车夫转变为向车夫学习,由此才决心改变“坏脾气”。这似乎有点道理,讲不通的是“我”明明是因耳闻目睹的“国家大事”而增长“坏脾气”的,这怎么能归因到对劳动人民看不起呢!  相似文献   

11.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哄堂大笑,但我觉得还是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上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  相似文献   

12.
教学《河水和小船》课文时,我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再读文,当孩子对课文能较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时,我又引导孩子观看教材中河水里游着小鱼的另一幅插图,鼓励孩子大胆想像,说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应该是‘河水和小鱼’”,我惊奇地问:“为什么呀?”“因为我们这里的河水浅,不能行船,但河里有鱼,河水像妈妈,小鱼像孩子。她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我鼓励了她之后,她把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改写,自豪地给大家朗读了自己的杰作,全班的孩子被感染了,有的说大树和小鸟就…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老师要大家说说自己的理想。 有的说要当科学家,有的说想当老师。“哎……都老掉牙了!”童心站了起来,她的话一出口,立刻语惊四座,“长大我要当‘白骨精’!”大家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4.
遥远的城堡     
一次,一个旅行者停步询问一位老妇人近处一座山上的城堡叫什么名字。“啊,没有人确切知道它的名字,”老妇人说.“但是附近的人都称它为遥远的城堡。”“这个名称有些奇怪,”旅行者说,“因为它看起来离这里并不很远。”“啊——是的,”老妇人说,“它看起来不很远,是吗?”旅行者说:“我从这里走到那儿怕是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吧,你说呢?”“这我可不知道。”老妇人说。“但是你肯定知道它有多远。”“不能说我知道。”老妇人说。  相似文献   

15.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哄堂大笑,但我觉得还是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人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况且是慢慢地带倒,说明车速很慢;“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戳过来”,说明老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责任在她自己;“车夫早已让开道”,只是“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  相似文献   

16.
沈志媚 《江西教育》2004,(15):68-69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  相似文献   

17.
抓名词这里的名词是指“学校、文具盒、鸟”之类的具体事物名词。在抓名词练说话时,我首先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作用”等方面说特征。例“牙齿”一词,我从人的牙到动物的牙、不同年龄的牙上加以引导,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说:“凶恶老虎的牙齿咬动物,当它张开嘴,露出牙齿时,我好害怕啊。”有的学生说:“我有一排整齐的牙齿,不像哥哥的牙齿前的前,后的后。我天天刷牙,吃起东西来嘣嘣响。”这样,学生的字组词、词造句、句成段能力大大提高了。抓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的,教学生说话时大有文章可作。例如,我从“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进同学问:《夜》的结尾处有这么句话:“……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有人认为这是以“胡琴”的“乐景”来写老妇人的哀情,以麻木者的寻欢作乐来反衬老妇人的高尚境界。这样理解对吗?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首先应搞清老妇人此时是否还沉浸在哀情中。作品中老妇人的思想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当女儿女婿被捕和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她确实陷入了极度的悲痛和恐惧之中。但当探听消息的阿弟回来向她叙述部分见闻,证实这一不幸消息时,她“忘其所以地喊出来”,“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尤其是在阿弟念完女儿女婿留下的字条以后,她“参透了里头的意义”,懂得了女儿女婿的心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夜》,写了一位老妇人的女儿、女婿惨遭反革命屠杀,老妇人听了弟弟带回的消息后,由怯弱到勇敢,“决定勇敢地再担负起一回母亲的责任”,好好抚养外孙大男。小说很感人。这篇小说我教过许多遍了,但在备课时,总觉得里面有一个问题颇费解,特此提出来就教于大家。课文的“预习提示”与“单元知识训练”中,都明确指出,小说发表于1927年10月,是以1927年“4·12”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语文老师问起同学们的理想,有的说要当宇航员,有的说要当名医,有的说要当魔法大师,有的说要当生命禁区探险者……我说,我最想当作家。老师望了我一眼,说:“我们可以讨论的话题当然很多,可是我们今天就讨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想,作家,比我们多些什么呢?”“他们……可能多一副眼镜!度数很高的,是爬格子累的!”有人小声说。“他们可能……都有电脑吧!有的可能还有笔记本电脑呢!”有人大声说。老师看了我一眼。我说:“作家可能比我们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听说有一位作家怕蚊子叮腿,就把双腿泡进水桶里写作。”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