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与自然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如何在存在论的视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手稿》中,马克思是在存在论基础上发动和展开哲学革命的,从而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感性活动"原则构成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的枢轴,这是一个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基础上扭转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哲学的新的存在论境域——生存论路向。马克思正是在新的存在论境域中论证和阐释人与自然的,从而瓦解了知识论路向上被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本质,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基础上的哲学"存在论承诺",否则就会陷入飘忽的"无根"境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不例外。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性革命而获得其存在论根基的。"传统存在论"是以抽象性、实体性为基本特征,与之相对,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则是实践论的、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与其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起点的一致性,历史过程的一致性,理论建构的一致性以及践行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廓清了语言如何进入哲学的视域,揭示了语言蕴含的人的认识论本质及其对哲学造成的困惑.正是这一看似语言的限度将哲学带入了对语言的深思之中,即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的存在论思想,而语言翻译之可能也在这种深思中得到了解答.  相似文献   

4.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此在"敞亮自身的存在方式,"此在"由语言本身所蕴藏着的内在丰富性语义所牵引,聆听、领悟并应和着这种本然所是的存在意蕴。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凡是能被语言表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存在于它所表述的语言中并作为被理解的东西而存在。人及人的世界生成并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语言与存在的内生性关系,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语言学视域和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这一被资本和形而上学原则主导的社会,社会生活遭受到来自科技和管理的双重规制,人的感觉被严重异化。作为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并通过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于"感觉"概念的阐述,指出了激活和恢复人的感性存在,进而达至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的道路。然而,这一道路在由来已久的,对于马克思"感觉"概念近代知识论式的解读中变得晦暗不明。因此,从"感性活动"与身体"感觉"的关系还原马克思"感觉"概念的存在论基础成为本文力图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庄子从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认识标准之主观性和言说之困境诸方面对独断论进行了"辩说",高尔吉亚为了揭露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提出了"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与"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三个主要命题进行反驳。庄子与高尔吉亚在"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质疑人的认识能力和语言的功用,最后都走向了不可知论。但两者的"辩"在涉及本体论和语言自身却又存在着重大不同。庄子和高尔吉亚"辩"之差异,也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语言哲学包括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两个传统的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哲学、教育哲学、语言教学的发展与融会必将产生语言教育哲学这门新的边缘学科。分析哲学理论、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哲学传统中的哲学理念对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教学,尤其是母语教育必须引进当代哲学理论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原有的方法。构建语言教育哲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国家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两者之中语言素养是核心.在语言素养中,  相似文献   

13.
论感性对象性活动--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对象性活动超出了感性、感性时象性的视阚,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从而在根基处瓦解了理智形而上学,彰显出生存论的哲学境域。  相似文献   

14.
西方语言学家、美学家卡西尔通过繁琐论证,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语言的权利正是"隐喻的权利"。这一划时代的观点揭开了语言的奥秘,它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语言的本质即是诗"的真理站在了同等的科学高峰,20世纪西方的文艺美学观点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宽广的探索空间。文章试图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从"思维与语言"、"语言与隐喻"、"隐喻认知能力培养"诸方面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建构、文本解读、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语言思想中,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以解释学的某些思想为参照系,分析庄子语言思想中的存在论意蕴,可以澄清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偏见,最终在语言的存在论意义的基础上,对庄子提出的“是非两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合理性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茆凯 《考试周刊》2010,(52):50-50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都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相似文献   

19.
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中的一个观点是"使英语这样的语言结构复杂起来的一个因素是暧昧的符号的流行"。艾耶尔认为正是因为诸如"是"字这样的暧昧符号的盛行,才导致了一种语言的复杂。文章主要论证了他的这种观点是对语言的层级性特征的违背。诸如"是"字这样的字的多义性不是造成语言复杂的原因,却是语言的层级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直觉作为哲学的方法有两层涵义:纯感性直觉和心灵直觉。唐君毅在"两类九种"直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纯感性直觉和心灵直觉在内的八种哲学方法综摄会通的哲学方法论。唐君毅用超越和批判的眼光看到了科学和理智的弊端,将"心灵直觉"即"超越的反省法"看作其哲学方法论基础,"心灵直觉"与其心本体论哲学体系一脉相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