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辨“攻守之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贾谊《过秦论》(上)这篇课文,其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对理解全篇课文关系极大.这里的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中的“而”字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攻守之势异”是什么意思.课文后边的注释这样说:“[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四国.守,指二世和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我觉得这说法不够清楚.以至和课文的意思有所抵梧.比如课文中写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这是说二世时秦朝威力的强大,也是陈涉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陈涉起义后,其部将周文曾率兵攻进函谷关,但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兵驱出函谷关,全军覆没.而后章邯又相继打败了陈涉、项梁,陈涉、项梁相继死难,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秦朝当时的兵力并不弱.课文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3.
《过秦论》结尾“攻守之势异也”句,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云:“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固守关中。”这条注解对“攻”和“守”的解释,尤其是对“守”的解释,是颇不确切的。《过秦论》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得之势异也”既是全文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结论。按照注解所说,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秦二世、子婴时,兵力很弱小,却采用了困守关中的策略。否则,秦王朝是不会如此短命的。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贾谊也就不会成为一时英彦,而为宿耆旧臣所忌;《过秦论》也不会被目为百代论体散文之祖了。课文如此注释,本于史无据。陈胜兵起,授周章将军印,西击秦,周章沿路募兵,  相似文献   

4.
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列举了三种理解法让师生选择。第三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去管它。前两种理解是这样: ①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②秦国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新《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认为:“第一种理解正确。”其理由是:“‘仁义不施’是‘攻  相似文献   

5.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汉初贾谊的《过秦沦》,鲁迅先生曾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然而对于其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句如何解释,至今众说纷纭。一说:“攻守之势异,是说从前据险守固,各个击破;今则祸起家门之内,到处皆是秦的敌人,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完全变了。”(朱  相似文献   

7.
《过秦论》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历来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篇末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已成定论,笔者也无可非议。所遗憾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却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语意不明,或理解有错。如原高语统编教参(1984年中南五省编)就解释为:因为攻天下和守天下的形势不同面秦朝不施仁义的  相似文献   

8.
孙亚军 《现代语文》2010,(6):144-14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贾谊在文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点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可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却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老师解释说,秦国由于没有实施仁政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灭亡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使人明白:攻势是什么?守势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贾谊《过秦论》在高中、中专语文教材和大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有收录。其卒章的点睛之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出一篇主旨,笔力千钧";但对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却有些见仁见智的分歧。一据笔者所见,至少有三种:其一,因为秦朝的统治者不施行仁义,所以它的守天下和以前的攻天下,形势完全不同了。其二,秦朝历代君主一向不施行仁义,而自始皇起的末代三君主又未能领悟并适应"攻守势  相似文献   

10.
《过秦论》的气势来源于贾谊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深刻理解和作者积极用世的雄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理解为“由于不施仁义.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相似文献   

11.
高一册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对《过秦论》(上篇 )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 ,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 ,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教参》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作“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认为在课后“思考和练习”的三种理解中“第一种理解正确”。对此,余祥生同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即攻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练习题的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这句的译  相似文献   

13.
对贾谊的《过秦论》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作何种理解?新教材第四册的课后练习提供了三种看法供选择。教参对“攻势和守势都是指秦而言”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攻守之势异也”与"仁义不施"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却偏颇了,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初步疏通文言字词的基础上,从全文纲领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切入,理清全文思路.深入分析文本本身,借助有关资料,破除了长期以来多数人的误读(“不施行仁义,因而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而贴近了作者的原意(不施行仁义,但是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真学习真思考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当世的眼光读文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贾谊的《过秦论》是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在文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卒章显志。对这句话的“而”的解释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按照古文翻译一一对应的原则,这里的“而”似乎应作“因而”讲,表示因果关系,“仁义不施”是“攻守之势变化”的原因。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攻守之势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因主观刻意而形成。那么,“而”作何讲呢?结合前文可知,秦在采取攻势,积极主动地攫…  相似文献   

17.
贾谊的《过秦论(下)》多数人认为是批评子婴,但从文章中子婴令人同情的形象与作者“过”始皇“过”二世“过”子婴的不同风格看,作者对子婴“过”的同时又饱含了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刘文艳 《学语文》2003,(3):46-47
《过秦论》在摆出大量史实后,水到渠成引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此句的理解,现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实验修订本·必修)(下简称教学用书)解释为“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  相似文献   

19.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政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