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喜欢课堂上出点意外,同学讨论中那种激烈的对话,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一次意外,着实让我"一惊".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时,有这样一个小环节: 首先根据不同的数据想象并描述长方体的样子. (1)长15厘米,宽8厘米,高2厘米. (2)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 (3)长8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  相似文献   

2.
丢失的面积     
活动内容:拼接长方体、正方体时表面积的变化问题。活动准备: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玩具积木12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2个(可用萝卜切成)。活动过程:一、面积会丢失五.计算:①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②二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2.操作:把三个校长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计算:先求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表面积。3.比较:二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与长方体表面积哪个大?大多少?4.讨论:长方体本身就是用正方体拼成,为什么表面积会不相等呢?为什么正好是相差18平方厘米呢…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总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见学生摇头,教师又追问了一次)生2(不太情愿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相似文献   

4.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第二生紧接着解释:"这样一来,长、宽、高都变成了5厘米,所以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相似文献   

5.
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促进思维发展的思考题:从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上,截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有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把它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剩下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出错率应该是很高的。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物体,并提醒学生一定测量准确。课堂上学生做到这一练习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不  相似文献   

7.
一、填空.1.0.75立方米=( )立方分米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0.03立方米=( )升2050毫升=( )升( )立方米=25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长方体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 ).3.正方体( )的面相等,( )条棱的长度( ).4.一个正方体所有棱长的和是6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5.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理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3.会识别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能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4.能初步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结构关系:正方体属于一种特殊的长方体。5.能通过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二、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体积的计算,难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这部分知识的连结点是选定单位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以及长、正方体的关系。我们是这样设计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过程的。一、做——操作感知1.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一摆,教师同时出示幻灯片: 实验1:每一排摆4个棱长1厘米的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 )个。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共用方木块( )个。  相似文献   

10.
[案例] 在复习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后,教师设计了以下复习题: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一层次,学生用"(6×3+3×3)×2"计算;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想象侧面展开图,得出侧面积的另一计算方法"底面周长×高"——(6+3)×2×3.  相似文献   

11.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  相似文献   

12.
1.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设计如下的作业: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  相似文献   

13.
有一道综合练习题,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的容器,长5厘米、宽5厘米、高8厘米,容器中装有水,水的深度是6厘米.将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铁块浸没到水中,水面上升多少厘米?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或直观图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2.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记住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记住其计算方法。4.记住体积和容积的意义。5.能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6.记住常用的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和有关的进率。(二)理解1.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懂得正方体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表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  相似文献   

16.
我有幸听了一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新授课,这堂课富有艺术性的巧妙结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在课结束前,老师出示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请大家算一算这个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作业本上算) 生1:10×5×2+10×4×2+5×4×2=220(平方厘米) 生2:(10×5+10×4+5×4)×2=220(平方厘米) 师:(再拿出一个相同的长方体纸盒)如果把这两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合拼在一起(沿长的方向连接),大家想想看。这个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1:220×2=440(平方厘米)。生2:440平方厘米。生3:440平方厘米。多数学生对此答案表示赞同。生4:应该是420平方厘米。(只  相似文献   

17.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计算方法: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6个面的面积的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或者(长×宽+宽×高+长×高)×2,用字母表示:S长方体:(ab+bh+ah)×2;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8.
黄艳 《湖南教育》2004,(21):41-41
我曾听了某教师上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课,课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供学生练习:有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鱼缸,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对于这道题,有个学生在板演时作了如下解答:(40 15×2)×(30  相似文献   

19.
看实际取舍     
用一块长8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最多能锯多少个? 你可能会这样想:先求长方体木料的体积,再求正方体模型  相似文献   

20.
[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为整数,在它的表面涂色后,再分成单位正方体(即棱长为1的正方体)。在这些单位正方体中,其两面涂色的个数是三面涂色的2倍。求原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