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大家普遍反映句中“谬其传”三个字在翻译中很难字字落实。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游褒禅山记》文下注释对“谬其传”的解释是:“指以讹传讹。谬,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用有大量的“其”字,分别兼有多 种词性,担当多种句子成分。而一些中学语文教参,如《高中文 言文评点译释》①、《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②等书,对《游》文中 “其”字的注释都不尽相同。例如: 入之愈深,其1进愈难,而其2见愈奇。 《评点译释》注作“其1:相当于‘则’;其2:相当于‘所’。”而 《对照注译》则释为“其1:那里,指示代词;其2:那,指示代 词。”为此,笔者分析了《游》文中所有有“其”的句子,对 “其”在句中的词性、释义及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游褒禅山记》共有“其…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言虚字“之”的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三种:一种是用作代词,(用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种是用作助词,(用如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一种是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去”、“往”。那末,是否课文中出现的“之”字,都要按这三种用法讲呢?我认为不一定,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5.
“其”字是古汉语中运用较广泛的虚字之一。在《四书》这部民族文化源头的名著中,就有872个。剖析这872个“其”字,有如下五种用法(为眉目清晰在所析“其”字下加“△”标志)一、“其”字作代词“其”字作代词有称代和指代两种。(一)、“其”字作人称代词,有作自称与对称的。一般作他称。  相似文献   

6.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中“余与四人拥火以人,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之“其”应作何解?一般“教参”上讲法不一。 笔者欲就这一“其”字略陈浅见。我认为,解释一个词固然要考虑词语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指语义环境,还包括语法环境),还要充分考虑到词语本身使用上的最基本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语言实际的分析,真正做到言而有据。从“其进”、“其见”的“其”来看,它们都是用在动词之前,古汉语中动词前的“其”有这样一种常见用法,即:“其”作指示代词,处于领格,“其 动”实际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9.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现行教材在对"相"的解释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探讨"相"的用法."相"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副词,大部分用作指代性副词,相当于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字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中的两个"文"字,有不少人认为难以理解,现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据《说文解字》解"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失注一例康苏《游褒禅山记》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往往”一词,教材未注,容易被误解为“常常”之义。因为,“往往”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表时间,意即“常...  相似文献   

15.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北端,这一区的方言属于山西方言云中片.此方言中的"个"存在大量的非量词用法:"个"可以构成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名词以及副词.对大同方言中带"个"字语料进行分析,并充分描写"个"在大同方言中的非量词用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7.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18.
<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古往今来,众多的研究者在艺术特色、写作背景、主旨思想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对教授本文的教师而言,这篇课文当中却有几处小问题令人费解。这其中,第一段中的六个"华"字的读音就是其中一例。本文就试图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对"华"字读音的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课本中的表述:褒禅山亦谓之华1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距其院东五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是一篇理趣盎然的游记散文,集体备课时,大家对其内容和写法见解一致,但对文中“华”的读音却莫衷一是。文中出现“华”字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共有三处: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